明朝都督也是一個地區有重大軍事行動臨時任命的官職,比經略大。引起內閣大臣、朝廷言官的一致反對。這次出兵援朝集浙、陝西、山西、京城、遼東各大精兵是明朝全國的主要部隊,非同小可。
在大臣們的心裏;唐朝“安史之亂”就是藩鎮割據擁兵自重,權力過大,公然造反引起全國大亂的根本原因。深刻曆史教訓使他們對李成梁本來就忌諱,再加一個李如鬆和李成梁有五子都是副總兵官員讓他們如臨大敵,不符朝廷禦將之道,說是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明朝曆來是重文輕武,認為軍人粗鄙,有勇無謀,進士出身為將符合明朝傳統,上書給萬曆責李如鬆以總兵身份入朝,受命於楊鎬指揮。
李如鬆上書以部隊疲乏為由遲遲不肯出兵入朝,內閣提出李如鬆不聽兵部軍令,轉派李如柏任總兵出兵入朝。
就這樣推來推去時間過去月餘,萬曆皇帝品過味來,派李如柏那不是換湯不換藥嗎?再說李如柏怎麼能同李如鬆相比?內閣這幫老家夥是糊弄我,大明江山是我朱家的,我都不擔心你們不是鹹菜羅卜淡操心。李如鬆遲遲不出兵肯定有原因,一個戰功顯赫的戰將受命於一仗未打過的楊鎬確有不妥。
最後又英明一回,不管內閣大臣和言官的意見直接下旨;任命李如鬆為遼東都督統管遼東一切軍事事宜。
明朝後期就是如此意見永遠不能統一,每天就是打口水仗,有些大臣樂此不疲養成習慣,別人反對的他就支持,別人支持的他就反對,根本沒有國家利益、公理、道德、正義的存在。這與萬曆多年不上朝,荒廢政務,大臣敷衍搪塞,社會風氣敗壞息息相關。據曆史記載當時朝廷分“清流派”和“濁流派”兩大派相互明爭暗鬥,引起派係、黨爭的源頭,這也是大明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李斌大病初愈閑來在院內走走,卻凍的受不了,東北的天氣已經到了零下三十幾度,刺骨的寒風深入骨髓,他娘把一件收藏多年的虎皮裘衣披在他身上。
“九兒、自小身體就單薄要多穿點。”
“謝母親掛念,孩兒挺得住。”
李如鬆急衝衝趕來:“九弟、皇上任命我為遼東都督,這下可以出兵了吧。”
“大哥莫急,出兵是自然了,可你太著急讓皇上認為你是要官嗎?對我李家不利,所以要拖上兩天才好。”
李成梁走出來說:“小九說的對,凡事要考慮咱們李家的利益,不能便宜了楊鎬那小兒。”其實是誤會李斌的意思了。他隻怕引起皇上的猜忌,對事後不利。
這兩天李斌安排朱員外進駐鞍山,因為那裏有開采不盡的鐵礦石,先做好準備工作,等開春就可以開工。又把王虎叫來吩咐他動身到濠江(澳門)重金聘請有冶煉和槍炮技術的人員到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