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強小區對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執行監管。生活垃圾管理是典型多主客體參與的複雜係統,居民作為參與者之一,其行為的培養和監管,教育的深度和持久度影響到垃圾分類效果,從而影響到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及管理、曲英等。建議招募社區退休居民或中小學生擔任垃圾分類監督員,監督自家小區的垃圾分類情況,也可以多個臨近小區交叉進行。每月不定期檢查,及時記錄上報,利於相關部門進行獎懲。
4.建立垃圾分類獎懲製度。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具有意識、政策、技術、文化和社會發展階段等不確定性,社區生活垃圾管理應針對不同的條件,在科學製定規劃、做好垃圾分類全程管理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獎懲製度的引導激勵作用。由政府主導,建立垃圾分類獎勵基金,對於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得好的地區、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正麵加強引導。同時探索建立垃圾分類處罰製度,對市民垃圾不分類進行罰款,罰金進入獎勵基金。
5.宣傳推廣垃圾分類知識。垃圾分類推行時有很大阻力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市民對垃圾分類的意義認識不到位,缺乏垃圾分類的知識使市民對於垃圾分類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對各種垃圾進行分類。而不同家庭的文化素質和生活習慣也不同,要每一戶人家都進行垃圾分類就有很大難度。首先應該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誌、互聯網等多種媒體宣傳相關知識,通過在社區中發放宣傳品、舉辦垃圾分類講座、具體演練、趣味知識競賽等多種不同的方式,大力推廣相關知識,強化人們的垃圾分類意識,並且使市民真正掌握垃圾分類知識,明確哪些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從源頭上提高垃圾分類水平。
6.對特定人群開展教育。由問卷結果也可看出被調查者身邊的人會對受訪者進行垃圾分類會產生一定影響,故針對中小學生開展垃圾分類教育活動,同時通過評選垃圾分類優秀家庭等活動將教育由課堂延及家庭,帶動父母長輩一起參與。與大學生開展合作,組織垃圾分類公益活動在城市流動開展。調查中我們發現中青年在垃圾分類的執行方麵比較弱,建議在豆瓣等熱門網站上舉辦網絡公益活動。
垃圾分類是全球垃圾處理的大勢所趨,世界各國在這方麵也進行了多年的探索。垃圾分類是一項綜合性、係統性、政策性工作,必須在政府的統籌協調之下進行而不是僅個人或是某個單位就能實現的。推動垃圾分類,你我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馬進.德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製度以及對中國的啟示[D].北京:清華大學,2011:7-9,21.
[2]應俊輝.我國和日本垃圾分類及處理比較分析[J].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25(5):73-76.
[3]盧英方,孫向軍.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對策探討[J].環境衛生工程,2002,10(1):15-17,32.
作者簡介:高潤琛,男,天津人,浙江工業大學在校本科生。
戴紀瑤,女,浙江嘉興人,浙江工業大學在校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