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杭州垃圾分類調查及建議(1 / 2)

杭州垃圾分類調查及建議

地方經濟

作者:高潤琛 戴紀瑤

摘要:本文是經過客觀的調查等手段,反應杭州市居民垃圾分類的狀況,通過問卷的結果,根據垃圾分類實習中的效果差異,分析出垃圾分類中存在的問題。並且與政府溝通,結合我們的調查數據和政策民意調查,給予政府在垃圾分類方麵一點的建議。

關鍵詞:垃圾分類;杭州;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R1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1-0-01

2013年,國內很多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等陸續再次啟動垃圾分類工作,與此同時,全國各地政府也開始采取加大投入、擴大試點、積極立法等強有力的措施,不斷推進垃圾分類的工作。

自2010年3月杭州市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固體廢棄物處置監督中心)在上城區建南小區開始試點之後,杭州市垃圾分類工作也在逐漸前進。目前,杭州市垃圾分類生活小區已有700多個,大約占杭州生活小區的一半,垃圾分類工作有了初步的成果,同時也提高了杭州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目前,垃圾分類不僅在杭州市各區的一些小區內進行,並且在一些幼兒園和小區開始實施。

由本次項目研究可得,杭州市政府已展開對垃圾分類試點的普及,並且在居民對目前垃圾分類的滿意程度上有了明顯改善。近年來,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以及中央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不斷推進和居民環保意識的增強,政府越來越重視環境問題。而具體到到各級地方部門,形象工程就超出了其實際效果。就以垃圾分類為例,在評選“衛生模範城市”、“園林城市”等過程中,是否擁有一套完整的城市垃圾處理係統是上級規定的其中一個考核指標。受到這一考核的影響,大部分城市包括杭州市的社區管理中,加入了大量的垃圾分類的宣傳和推廣,但這隻是一種形式並且隻持續了一段時間並沒有取得長期的效果。同時,由於沒有配套的軟硬件保障,垃圾分類的效果並不是很好。

經濟學角度看居民的心理特點,個體總是會去尋求最大的個人利益,居民的心理的出發點也同樣符合這個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由於個人的短視性,人們總是偏向於尋求眼前和直接的利益,而垃圾分類這樣的環境問題的解決是出於公共利益,而且是一個長期的問題,因此,雖然大部分市民了解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但沒有動力保持這樣的行動,垃圾分類這個公共利益事業上體現出的是一種墨守成規的心態。盡管部分社區設有分類垃圾的回收站,但居民更傾向於以自己習慣的方式,不對垃圾進行簡單分類,紙製品、一次性製品、金屬、生活垃圾等混合丟棄。而這一環節正是垃圾分類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步,這步沒有取得效果也就意味著垃圾分類不會有應有的作用。

對於垃圾分類中出現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製定垃圾分類工作規劃。首先要科學總結前期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經驗教訓,並以此為基礎,同時要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更要結合杭州本地實際情況,製定杭州垃圾分類工作的合理的長期規劃。規劃要具備科學性、可操作性、前瞻性原則,從而能真正指導杭州市有效的處理垃圾分類工作。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比如環保、教育、文化、規劃等部門要協調配合,更要嚴格高效的執行,形成部門合力來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2.出台垃圾分類地方法規。到目前為止,隻有廣州市出台了國內第一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暫行規定》是城市垃圾分類管理方麵的,其他各城市都沒有相關垃圾分類問題的政府規章,這方麵仍有許多空白需要政府解決。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杭州實際情況,可以嚐試研究並製定關於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地方性法規,以此作為垃圾分類工作的參考和指導。可以參考國外關於垃圾分類的經驗,不定期抽查小區,如發現市民亂扔則當場要求其重新分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