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浙江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對策研究(2 / 3)

(二)技術引進期

該階段主要是從1974年開始一直到1979年,在此過程中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逐漸朝著技術密集方向進行轉型,並且經過了多方麵的評估之後建立了台灣電子工業研究中心,其主要的成就是將IC製造技術大眾化,同時台灣電子工業研究中心還派遣學者到美國RCA進行學習,最大的收獲是將CMOS製造技術引入到了台灣,開啟了台灣IC工業自主研發設計的序幕。

(三)技術自立及擴散期

該階段主要是從1979年一直持續到現在,主要發展成就是在1980年台灣的電子研究中心逐漸衍生到了聯華電子公司,該公司是台灣第一家IC製造商,也是台灣跨入到商業化製造的一個裏程碑。同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成立,帶動了之後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騰飛。緊接著在1987年,第二個IC製造商誕生,台機電采用六英寸技術成為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龍頭,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從此進入到了專業分工的階段。1994年,台灣電子所又聯合官方和民間的資金成立了世界先進公司,開始涉足了設計領域。

(四)經驗總結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初期,受益於政府的強力推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台灣當局成立了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幫助企業通過公立實驗室承擔了引進新技術的風險,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帶有強烈的政府主導色彩,但是決策卻並非一兩個科技官員的理性決策,而是通過與旅居海外的技術人才通過互動網絡所形成的決策,而這些旅居海外的技術人才在之後的產業大潮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到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中後期,新技術的產業化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地位顯得愈發重要,這才有了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成立和電子所及其同仁的衍生公司的出現,尤其是後者的出現,極大的幫助了電子所了解了之後的技術進步所需的研究發展趨勢,這才催生了之後台積電,光罩等著名企業。緊接著90年代,大量高素質的海外華僑歸台投身於半導體產業的創業,促進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技術多元化,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地位的同時也逐漸削弱了政府主導的色彩,促進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加快浙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通過對浙江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後可以發現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同時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對於浙江省內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

通過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模式進行剖析,可以看出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此主要應該從兩方麵入手來加大扶持力度。首先需要浙江省政府需要加強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與法律保障,尤其是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具體來說需要製定符合浙江省高新技術發展的實際情況的政策法規,並進一步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利的保障,同時政府財政部門和稅收部門進行協調,出台一係列的稅收減免退政策,真正的做到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

其次可以通過加大對原始創新的投入來保障浙江高新技術更好的發展,可以將社會R&D投入占GDP的比例上調,進而從經濟上來保障高新技術更好的發展。同時要注重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技成果的商業化進程。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等方式進行扶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高新技術類型企業更好的發展。最後,由於在浙江省內的高新技術類型企業中一般都是中小類型的企業,資金實力不強,而高新技術產業常常都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因此建議政府在這一領域除了稅收減免,還要進一步開放外部風險投資,放寬相應限製。

(二)加強浙江省高新技術的創新能力

通過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模式可以看出,其創新能力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在未來的發展階段,浙江省也應該從高新技術的創新能力入手來進行完善,對此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來進行完善。

首先,建立完善的浙江工業研究中心,由於現階段浙江省所現有的科研院以及大型的科技研究中心研究標準尚不統一,因此有必要對該類科研機構的結構進行完善。特別是在浙江省內很多科研院都是通過改革的方式逐漸轉型成了科技型企業,科研投入逐漸減小,因此建立浙江工業技術研究中心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完善浙江工業研究中心的同時還可以加大對關鍵目標領域的開發力度,積極配合浙江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對科技資源、生物技術以及電子信息、現代裝備製造等方麵進行技術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