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浙江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對策研究(1 / 3)

浙江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對策研究

地方經濟

作者:陳潤之 孫豔香

摘要:隨著浙江經濟的不斷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已經在我省的經濟發展中處於重要的地位。雖然現階段浙江省政府對於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大,同時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闡述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曆程和經驗,並對現階段浙江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並以台灣半導體產業為例對浙江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對策進行分析。

關鍵詞:台灣半導體產業;浙江;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1-0-02

2008年,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值為8868億元,同期江蘇省的高新技術產值已經高達1.84萬億,浙江省的增長幅度也僅為江蘇省的一半,為12.1%,但可喜的是,浙江省已經開始呈現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化趨勢。2011年,浙江省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到了1.96萬億,較2011年大漲了120%,成績喜人。但是,集群內自主創新乏力,知識網絡尚處於起步階段,中小企業生存困難等問題仍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於20世紀60年代,到了本世紀初,台灣的IC製造業便已經雄踞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因此其發展模式與經驗是值得借鑒的。因此,參照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經驗來解決當下浙江高新技術產業麵臨的問題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一、浙江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視不夠

首先,雖然近幾年浙江省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從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視力度方麵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浙江政府在高新技術以及其附屬產業在政策、製度方麵並沒有合理的安排。同時浙江省內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也過於著急,主要是通過技術來占領市場,而並沒有注意到對高新技術進行消化再進行創新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也就是說浙江省的高新技術產業對原始創新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導致了雖有技術卻無創新的局麵,使得浙江省高新技術產業一直在低端徘徊。

(二)科技投入力度不足

同時,浙江省對於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中科技投入力度不足,通過對2012年浙江省科技活動經費所占比例可以看出,長三角地區中浙江對於科技的投入是最低的,浙江的17.88%分別比江蘇和上海低4.5%、10.3%。同時在2012年浙江省的R&D活動經費支出282.2億元,隻有江蘇和上海的一半,僅占全國的6%左右。通過以上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R&D投入的水平不夠高是直接阻礙浙江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三)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對於高新技術類型的產業來說,自主創新能力及其重要。但是浙江省內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自主創新能力並不理想,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麵所導致的:首先,由於高新技術產業很多都是中小民營企業,因此對於創新能力不夠重視,同時由於企業規模小、低層次的重複建設現象較多,進而沒有高新技術的基礎。其次,由於浙江省內的研發機構數量少,國內有名的科研機構在浙江省內也是少之又少,通常情況下浙江的高新技術都是通過購買的方式引進的。最後,現階段浙江政府所推出的高新技術創新平台尚不成熟,缺乏合理的管理措施,也導致了創新能力不足。

(四)高新技術產業人才缺乏

人才對於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人才的缺乏是導致浙江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雖然在近幾年浙江加大了對高新技術類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但是通過對人力資源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和先進國家的素質人才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根據國家統計局2010年的數據,中國每百萬人中研究人員的數量僅為1198.86人,同期日本每百萬人中研究人員的數量則達到了驚人的5189.28人,新加坡更是達到了5833.98人,是我國的五倍之多。因此要想更好的發展浙江高新技術產業,必須從人才方麵入手解決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問題。

二、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曆程和經驗總結

我國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於20世紀60年代,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具有成熟的半導體產業集群,通過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曆程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萌芽期

該階段主要是從1964年開始,其關鍵是1964年在台灣交通大學成立了半導體實驗室,並且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將半導體課程引入到了高校的教學當中。接著在1966年,美國高端半導體企業通用儀器在台灣高雄建立半導體工廠。隨著半導體產業的逐漸發展,飛利浦、德州儀器等大公司也紛紛加入到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