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強省”背景下加快貴州生態產業發展
地方經濟
作者:侯萬平
摘要:貴州的發展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自身的條件出發,在“工業強省”戰略的帶動下,在加強產業的“工業化”的同時加強產業的“生態化”,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快速有序地發展。
關鍵詞:工業強省;貴州;生態產業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1-0-01
近年來,貴州省從自身的省情出發,結合中外各地發展的曆史經驗,提出了“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戰略。實踐證明,這一戰略方針是行之有效的。貴州近幾年的經濟得到了快速增長,已經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但我們必須看到,全省各地對於如何發展工業,搞什麼樣的城鎮化還存在盲目跟風、一刀切的情況,對於工業化本身存在的環境隱患認識不足。在一些地方,濫采礦資源造成地質災害,引進投資高排放產業造成水汙染致使居民身患怪病等。因此,在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同時,我們必須要確保我們所發展的工業是符合環保要求的,我們所發展的產業是生態低碳的。換言之,針對貴州的省情,我們不僅要實施“工業強省”戰略,而且還要加強生態產業建設,以此推動貴州經濟能夠快速而又有序地發展。
從貴州的情況看,其生態環境既有有利的一麵,也有不利的一麵。不利的一麵主要表現為境內沒有平原支撐,可耕地少,多為卡斯特地貌,土壤薄,由於過多開荒種地造成水土流失,森林減少,一些地區石漠化嚴重,一些地方存在幹旱性缺水,一些地方由於濫采礦資源造成地質災害,一些地方由於傳統工業產業結構比重大、汙染重,環保技術和意識跟不上要求等,造成土壤、大氣和水汙染較重。因此,生態環境麵臨多重考驗。一方麵,如果不發展,貧困隻會加劇生態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麵,如果要發展,在貴州顯然不能依靠農業,可以說工業化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曆史階段,而工業化所要求的土地和水資源等在貴州本身又較為匱乏,同時工業化對環保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考驗。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們追求的發展目標是全麵可持續的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要求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建設和保護好生態環境。在新的曆史時期,我國已經把建設生態文明確立為我們的一個奮鬥目標和基本方針。貴州省針對本省的生態環境情況,提出了“環境立省”的方針。這是我們在建設和發展貴州時必須要遵循的前提。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同時,注意保護貴州的生態環境。“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要把發展工業和保護自然環境結合起來,把發展產業和加強生態環保建設結合起來,這種結合的結果就是要大力發展生態產業,這將是貴州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
所謂生態產業,簡單地說就是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產業。從大的範圍上,可以是工業產業,也可以是農業或第三產業。從“生態”與“產業”結合的程度看,可以是本身就是以自然生態資源為原料加工生態產品的產業,如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等,也可以是原料和產品都與自然生態關係不大,但卻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產業,比如生產節能產品的行業、無汙染或低汙染的高新技術產業等。關鍵是要符合生態環保要求,能有利於生態環境改善,對環境沒有危害或者這種危害能降低到環境承載範圍之內。
在實施“工業強省”的戰略背景下,首先要大力發展工業領域的生態產業,在重視產業“工業化”的同時,也要注意加強工業“生態化”建設。在製定貴州的工業發展計劃時,一定要從貴州的環境和資源的承載能力出發,合理布局,不能搞一哄而上,盲目跟風,一味求大求多,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當前,在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盲目現象,幾乎是“縣縣搞工業,到處建園區”。事實上,從貴州的地理、交通條件、工業基礎、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麵看,貴州並不具備在全省大規模發展工業的條件和能力,貴州的環境承載能力也不允許。必須要有計劃、有重點、有選擇地發展工業產業。
要選擇有利於生態環保的高新技術產業、輕工業,不要或少發展技術比較落後、不利於環保的傳統製造業、重工業等。各地在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的時候,在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生態環保的標準。要嚴格環保監測和執法,凡是不符合環保要求,高能耗、高排放、高汙染的工廠、企業,一律要求整改或關停、懲處。對仍在從事傳統產業的工廠、企業,要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和技術創新。對於礦產資源領域的產業,要堅決杜絕、禁止掠奪式開采,打擊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吃子孫飯的行為。貴州擁有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磷、煤、鋁的儲量在全國都居前列,但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麵卻比較落後,大多停留於原礦的直接開采,產出的多是初級產品,較少進行深加工,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效益優勢。因此,今後要特別加強對礦產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加強礦產品的深加工,延長產業鏈,這樣既能使貴州的礦產工業更加生態化,又能獲得很高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