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貧困地區發展文化旅遊(3 / 3)

貴州省銅仁市地處鄂、渝、黔三省市的武陵山貧困地區,現有人口近420萬,在這裏居住著漢、土家、侗、仡佬等少數民族。2010年該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大約是全國人均平均數的1/3,農民年平均收入隻占全國農民年均收入的一半左右,是典型的經濟比較落後的貧困地區,但是這裏山清水秀,多種民族和睦而居,又是革命老區,因此有著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

第一,生態旅遊文化資源。銅仁市有全國馳名的優美的梵淨山,有碧波蕩漾的十裏錦江和沿河縣的百裏烏江畫廊,有絢姿多彩的喀斯特大溶洞九龍洞,還有石阡縣的鴛鴦湖、夢幻般的雲台山,以及思南縣的石林等。

第二,古跡旅遊文化資源。有貴州最大的思南文廟,以及石阡縣的文廟、禹王宮,有由明清古民居印子屋為主體構成的銅仁古城,還有鬆桃縣的滾龍之鄉古鎮寨英鎮和石阡縣的樓上古村落等等。

第三,人文文化旅遊資源。有戲劇活化石之稱的德江縣儺戲文化,碧江市的儺文化博物館,以及印江縣的書法,思南縣的花燈戲等。

第四,民族旅遊文化資源。銅仁市是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苗、土家、侗族文化隨處可見,特別是江口縣雲舍村的中國土家第一村的土家文化,鬆桃縣黃蓮苗族村的苗族文化,以及古苗王居住的苗王城等景點馳名國內。

第五,紅色旅遊文化資料。銅仁市是革命老區,有豐富的紅色革命遺址。印江縣木黃鎮有紅軍第六軍團會師紀念館和紀念碑,石阡縣有紅二軍團、第六軍團紀念館,沿河縣有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楓香溪會議陳列館和黔東特區紀念館。市還分別建有我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逸群、鄺繼勳的故居等。

第六,宗教旅遊文化資源。梵淨山是我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為彌勒教道場,從明清以來就是佛教徒朝聖之地。在梵淨山有黔東著名的龍泉寺、承恩寺、護國寺,還有專門供奉用黃金鑄成的亞洲第一大黃金彌勒佛的梵淨山佛教苑等。

對於上述這些資源,要堅持做到配置係列旅遊文化結構,優化旅遊文化資布局,發展多層次旅遊文化,這樣就可以把貧困地區各種旅遊資源最大化的發掘出來和運用起來,切實打造出強有力的旅遊文化產業,使其成為貧困地區經濟增長的一個亮點,逐步地將其發展成為貧困地區的一個支柱產業,不斷地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的增長。現在武陵山貧困地區已被國家定為率先開展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區,通過積極的動作,相信該地區將會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在發展大繁榮若幹問題的決定》.

[2]《中共貴州省委關於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多民族文化在發殿大繁榮的意見》.

[3]駱莉.日本文化立國戰略推動下的文化產業發展.濟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4]羅浩.論地區旅遊經濟的重要性.海南大學三亞學院.

[5]蔣興勇.尋求文化與旅遊無縫鏈接[N].貴州日報,2011-11-14.

[6]常樂.貴州旅遊產業發展的啟示[N].貴州日報,2011-11-14.

[7]大扶貧大變化——新世紀以來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綜述.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