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1 / 2)

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

產業經濟

作者:陳俊穎

摘要:我國農產品的供給已經從供不應求過渡到相對過剩階段,農產品銷售的競爭日趨激烈。農產品營銷渠道一直是農產品營銷環節中相對薄弱的環節。本文立足於現有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研究不足的視角上,提出農產品流通模式將往電子商務模式發展的趨勢預測,同時判斷O2O模式將成為營銷模式的主流,為現代農產品新興渠道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流通渠道;電商渠道;O2O模式

中圖分類號:F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1-0-01

一、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現狀分析

(一)農產品研究“重生產、輕營銷”

農業、農民、農村的“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建設的重點,我國從2004年起至2013年,連續十年發布了以“三農”問題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在農業基礎依然薄弱的情況下,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了農業現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並指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重中之重。湖北省省委書記李鴻忠在《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上提出,湖北省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努力建設農業強省,必須繼續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全麵貫徹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強板塊基地建設,發展多功能農業,深化農業科技創新,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動農業產業化總體水平進入全國前列,努力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喝長江水、吃湖北糧、品荊楚味”。

然而,我國農業產業化之路尚處於初級階段,關於農業產業化的理論研究一直是“重生產,輕營銷”,不同領域的學者相繼對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科技化以及農業結構調整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但農產品營銷理論的研究仍然嚴重滯後。

(二)農產品營銷研究“重產品、輕渠道”

國內有關食品安全的立法眾多,然而,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仍然頻發。大米裏含石蠟,火腿裏有敵敵畏,鹹鴨蛋、辣椒醬裏添加蘇丹紅,火鍋裏有福爾馬林,銀耳、蜜棗裏加硫磺,木耳中含硫酸銅,這一係列的問題食品讓消費者日益對食品安全產生懷疑,而食品安全直接關乎民生問題。但是,這些事件並不能證明我國的農產品是不安全的,是低品質的。我國香港的肉和菜基本上都是依靠內地。在供港農產品渠道整個流轉環節,產品供應商、中間商、物流環節及國家質檢總局、廣東省都做了全程對於品質的把控,使得我國供港農產品的安全率達到了99.999%。這個在全世界都很難的數據充分說明:帶著全程品質控製的理念去建設農產品的渠道,從源頭開始把控,嚴格管理好渠道的每個成員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相關的品質控製工作,將可以有效地解決及減輕中國民眾對於食品安全的不信任現狀,並且能通過渠道的層層把關保證農產品以最優的品質銷售給終端消費者。

在現實背景下,徹底實現強農惠農富農需要依靠農產品營銷,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需要依靠農產品營銷,努力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喝長江水、吃湖北糧、品荊楚味”更需要農產品營銷;而在現有的農產品營銷的理論中,又存在著“重產品、輕渠道”的現狀,農產品渠道研究較少,對於重新構建新型渠道結構的研究更是鮮有涉及。而農產品渠道結構是否順暢,將直接影響農產品流轉的質量和效率;農產品渠道成員的選擇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著農產品價值鏈條的利益分配關係;農產品渠道的功能是否完善,將直接影響著農產品產業化的速度和步伐;農產品營銷渠道建立的品質更關乎著民生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因此,探索研究一條實現從田園到餐桌全程品質控製的農產品營銷渠道就更加有其理論與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