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山裏的娃兒其實並不愚鈍,隻是由於經濟欠發達、教育資源稀缺、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才讓孩子們落了伍,我回到大山深處教書,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帶著尊嚴走出大山,實現自己的夢想。所以我們不能……”曹瑾欲言又止。
這一拖,就拖到了7月,曹瑾終於被“推”進了醫院,結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惡性淋巴腫瘤晚期。
曹瑾的手術醫生張建波遺憾地說:“雖然是惡性腫瘤,但如果在發現肚子疼痛時就及時進行幹預、治療,效果肯定會更好。如今癌細胞擴散,給治療帶來了巨大挑戰。”
手術之後,曹瑾依舊很痛苦,學生們的祝福信件似乎就是最好的“止痛藥”。
“老師,你一定要好起來喔,我們在教室裏等著你。”
“希望老天爺保佑‘老師姐姐’平安無事。”
“老師,我們真的真的好想你啊!”
……
曹瑾說:“我會一直保持現在的心態,與病魔抗爭到底。因為活下去,才是給所有關心我的人最好的禮物。如果病好了,我要帶上父母,到麗江、西藏、海南……把想要去的地方都遊覽個遍,實地感受書中所描述的美景,再回到學校,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講給學生們聽;空閑的時候盡量多回家,幫助父母種種烤煙,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
而這一切,都成了最美麗的夢,但是所有人都相信,即使在天堂,曹瑾依舊關注著她最最疼愛的孩子們。
“麵對孩子們渴望、期待的眼神,我堅信自己一定會回來。因為許多貧困家庭無力負擔這些費用,愛心人士的捐助幫了大忙。我做的事情,就是讓這些愛心捐款能幫到真正需要的孩子。”——孫影
孫影:希望孩子們的笑聲震徹山穀
擁有一張小書桌,對於城市裏麵的孩子來說,是根本不值一提的問題,家長們想的是什麼材質對孩子最合適,什麼彎曲度對孩子最舒適。
而對於一些偏遠山區的孩子來說,如果能有一張屬於自己的小書桌,那就是最美的夢想。
這一次,有人來幫他們圓夢了,這個人就是被深圳人稱為大山深處“最美女孩”的孫影。
“讓孩子們都有屬於自己的小書桌”
2010年8月,是孫影在貴州支教的第四個年頭。
為了對貧困生進行調查,她奔波在各個山區的田野間。她突然發現,山裏愛學習的孩子很多,但是因為沒有書桌,隻能趴在板凳或爐台邊寫作業。看著孩子們認真的勁頭兒,再看看他們簡陋的學習環境,孫影有些難受。
“為什麼不呼籲大家給這些孩子捐贈小書桌呢?現在幫助貧困孩子的活動有很多,但資助小書桌的活動還沒有。其實,給他們捐張小書桌,就是改善他們的學習環境,也就會改變他們的未來。”“愛心小書桌”的想法在孫影的腦子裏慢慢成形。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想法居然得到自己的家鄉,深圳市關愛辦和《深圳晚報》的積極響應。僅僅過了100多天,“愛心小書桌”活動就正式啟動。活動呼籲社會各界人士關注貴州山區貧困生的學習環境問題,市民隻需捐出100元,就可以讓一位貧困孩子擁有一張夢想的“愛心小書桌”。
或許是想法新穎,這個活動居然得到了企業家、市民、茶友、歌手紛紛援助,100元、200元、500元……活動很快就募得首批1000張小書桌的善款。
2011年3月31日,貴州省大方縣羊場鎮隴公小學裏笑聲盈盈。首批“愛心小書桌”終於發放到孩子們的手中,隴公小學的98名貧困學生幸運地成為首批受惠者。
因為交通不便,1000張“愛心小書桌”不能一一運到學生家中,孫影就將小書桌運到大方縣的隴公小學、中心小學、隴西小學、石板小學等13所小學,再通知學生和家長到學校領取。
短短半年,“愛心小書桌”活動就籌得善款34萬元,2000張小書桌順利走進了2000名貧困孩子家中。但在孫影的心中,活動不隻是為孩子們捐贈一張書桌而已,她還有更長遠的規劃。
看著孩子們一張張純真的笑臉,孫影也樂了。“我希望能以小書桌為紐帶,在貧困孩子和深圳市民之間牽線搭橋,幫助市民通過小書桌與貧困孩子建立長期聯係,實現一對一的幫扶,這樣,給予到這些貧困孩子的,不僅僅是一張小書桌,更是一種持久的關懷!”
現在,孫影還在積極籌備“第三批愛心小書桌”的發放,“這次的捐贈地是貴州赤水。預計今年9月就可以發放了”。
“她把五年青春獻給了大山”
曹瑾的爸爸是老師,所以曹瑾或多或少受其影響。孫影的原因也是一樣的,因為媽媽是老師,她總是希望媽媽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2005年,25歲的孫影從長春理工大學畢業,與當時很多年輕人一樣,她選擇了深圳這個高速發展的城市。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報紙上看到招募誌願者赴山區支教的消息,兒時的夢想一下子湧上心頭,不由自主地撥通了報名電話,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她居然從80多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
2006年8月,孫影義無反顧地放棄了一家高科技公司的穩定工作,遠赴貴州畢節大方縣大水鄉鞍山小學,開始鄉村支教。
大方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自然條件惡劣,大水鄉更是地處偏遠山區,距離縣城有3個多小時的車程,是該縣最偏遠、條件最差的鄉。剛到鞍山小學的那天晚上,當地老師和學生都回家了,學校停電,伸手不見五指。孫影躲在門窗殘缺的宿舍裏,望著黑漆漆的大山,聽著呼呼風聲、草叢裏的蟲叫聲,害怕得難以入睡。
“那時候我天天哭,不知道自己怎麼會到了這樣的地方。你們要想知道是什麼樣的,就看電影《美麗的大腳》,真的很像。”孫影說,“學校離大水鄉較遠,采購物品要去10多公裏外的沙廠鄉。一日三餐,吃得最多的是當地盛產的洋芋。學校還經常缺水,要跟著別人去很遠的地方擔水。每天隻洗一次臉,更別說洗澡了。”
但是看著孩子們一雙雙渴望的眼神,她終於明白自己這麼做的意義何在。她要告訴這些山裏的孩子外麵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她要把自己的知識一點點傳給這一張張期盼的麵龐。所以當一個學期的支教生活結束時,當有些誌願者“逃難般”地離開時,她卻選擇了繼續守候。
這一呆,就是整整五年。幾年來,孫影徒步上千公裏,走訪了大方縣、赫章縣等地山區8所貧困學校的300多名貧困生家庭,一方麵把需要幫助的貧困生的信息資料,通過朋友傳遞或者在她的博客發布,並為他們找到資助人;另一方麵,每當遇到愛心人士的定向捐助委托,孫影忙碌的身影又會出現在大山中,按捐助者的要求落實捐助對象。她把每一筆捐贈款都登記好,在博客上公示,並給每一位捐贈者都寄去感謝信。
“正是有了這些好心人的幫助,我能更有勇氣和毅力把事情做下去。”孫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