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摘下我的翅膀,盼著你去飛翔(3 / 3)

直至今天,由孫影牽線、愛心企業解囊捐建的4所希望學校,從選址、施工設計、采購材料、施工監理,到工程驗收、落成剪彩,孫影均全程參與、跟蹤負責,儼然一個“女包工頭”。一位捐款建希望小學的深圳老板坦言:從規劃、施工、建成到投入使用,自己從來沒有過問也沒去貴州現場看過,“因為我信任這個女孩”。

為了保證項目的公益性,孫影拒絕在其管理的公益項目中領取任何酬勞和補貼。5年來,她花光了自己的積蓄,還欠下3萬多元的外債。

“我每次見了她,都會催促她早點回深圳。”曾擔任過大水鄉黨委書記、現為大方縣委常委的沈義勇說,“孫影身體不好,需要好好調養。她都已是過30歲的人了,她有自己的事業,要成家立業呀!你說我能忍心不‘趕’她回去嗎?”說到動情處,沈義勇的眼圈發紅,雙眼濕潤。

或許,孫影早就是這裏的一員,大人們“趕“她,孩子們卻很“粘”她。

又到了開學前夕,孩子們總是掛念著孫老師會不會回來。孫影家裏的電話總是會不時響起。

“孫老師,您好不好?”

“孫老師,您還回來嗎?”

“老師,您下學期還給我們上課嗎?”

……

孩子們的電話裏帶著深深的期盼,孫影說:“我的朋友和同學都不再相信我的話了,因為我每次都說是最後一次支教,結果直到現在還在堅持。每當看到孩子們希望我留下來的眼神和表情時,我就這樣堅持了一個學期又一個學期。”

“我不忍心丟下這些孩子們。這裏的鄉親和孩子給我們的這份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貧困山區要想改變落後的麵貌必須靠教育,如果沒有接班人,隻要我能爬得動,就要在懸崖上教孩子們。”——李桂林

李桂林 陸建芬:“懸崖”小學,21年堅守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烏史大橋鄉二坪村,海拔1800米。

在這裏,有一對夫婦,他們一起堅守了21年。

在這裏,他們教書育人,把一批又一批的彝族孩子送出了大山,讓他們去更廣闊的世界飛翔。

他們就是李桂林和陸建芬。

254個孩子的幸福生活

在李桂林的小本子上,記著自己教過的每一個孩子。到今天,一共有254個。

2011年9月,李桂林和陸建芬的“學校”又要開學了,學校隻有兩個班,一共70個孩子,這些彝族孩子仍然要通過天梯上山下山來學校上課。李桂林帶的是三年級,陸建芬帶的是六年級,

這就是傳說中的“懸崖小學”——二坪村小學。

“曾經,這裏的木梯5米長,崖梯幾乎和懸崖垂直成90度,四周沒有任何護欄,腳下麵就是萬丈深淵,不時有鬆動的碎石落下。往上一踩就讓我雙腿發麻,有一種高空的眩暈。這樣的天梯咬牙挨過了三道,心裏還沒有恢複平靜,突然發現前麵竟然還有第四道、第五道,比前三道還陡!”

李桂林原本並不屬於這裏。他在鄉鎮教書,那時候的生活條件還是不錯的。變化出現在1990年,當地鄉幹部把會彝漢雙語的李桂林請到二坪村小學支教。

“我第一次來的時候,天梯是用藤條綁的。”李桂林回憶說,“第一次走進這個懸崖上的村寨,天已經黑了,村民們打著火把來山腰接我,吃晚飯的時候,純樸的山民宰殺了家裏僅有的老母雞,像過年一樣招待我。鄉幹部說學校因缺教師已經斷斷續續停學10年了,村子是遠近聞名的文盲村,很多村民甚至連錢幣都不認識。”

村寨的貧窮落後,孩子們一雙雙渴望的眼神。讓李桂林感到心酸。那一年的九月,他做出了重要的決定——上懸崖當老師!

“對於這個決定,我父親最初是不支持的,‘去那麼艱險、野蠻的地方,你不要命了?我們都老了,要靠你贍養,難道二坪的孩子比你父母還重要嗎?’但是我還是狠下心來走了。”這一走,就走到了今天。

21年守護大山孩子

由於停學時間太長,很多適齡兒童需要上學。就過了一年,新問題就出現了,學生增加到了三個班,他一個人根本帶不過來。而李桂林也知道:要找到願意來懸崖上教書的老師,簡直比登天還難。他跑遍了縣裏許多學校,很多人聽到“懸崖”就嚇得直接擺手。低廉的工資加上惡劣的環境,他很難再找到一個和自己一樣“頭腦發熱”的人。

開學臨近,一籌莫展的李桂林把視線轉向了同樣懂彝漢雙語的妻子陸建芬。妻子沒有絲毫猶豫,拉著他的手就上去了。

至此,“懸崖”小學創紀錄地擁有了兩名老師。

李桂林心裏很清楚,這裏的條件實在是太過艱苦,孩子們對受教育的機會倍感珍惜。山上沒有醫院,他學會了看病,從老家買來常用藥品放在學校備用;山上沒有理發店,他就拿來剪刀一點點給學生剪頭發;冬天山上冷,沒有蔬菜,他和孩子們就連續吃兩三個月的酸菜洋芋湯。

就這樣,李桂林對這樣的生活越來越適應,而對於很多人恐懼的的“天梯”,於他則變成了一種“生活習慣”。然而,即使再熟悉,驚險仍然是時刻存在的。一次,李桂林爬天梯時,藤條突然斷了,他的身子不受控製地滑向懸崖,幸好幾米處有灌木支撐著他,才撿了條命。看著滿臉是血,傷痕累累的丈夫,妻子和他抱頭痛哭。

1996年夏的一天,山洪暴發,李桂林去接正在半途中的學生。當他抱著一個小學生過山溝時,一股急流衝來,他踏翻了石頭,被滑進溝中。情急下,李桂林用盡全力把學生拋向岸邊,自己被急流衝走。可能是李桂林的行為感動了上蒼,這一次他的身體被掛在了樹樁上,得以脫險。

這樣的事情,對於李桂林來說,似乎已經成了“習慣”。

這些年來,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下,學校的條件正變得越來越好。木頭梯子變成結實的鐵梯,還裝上鋼筋護欄,學生上山下山安全多了。

2009年9月,社會捐資100萬餘元修建的新校舍投入使用,操場、教室、洗澡間、廁所都有了,操場上兩個鋼化玻璃的籃球架成了孩子們的最愛。去年,經過農網改造後,二坪村也通電了。

更讓人欣喜的是這學期,在廣東某化妝品公司的捐助下,“天梯”小學給孩子們供應“中午一頓饅頭”,從而結束了孩子們沒有午飯的曆史。

李桂林現在是雙重身份,除了是老師,還是省人大代表。由於平時忙於教學,到了假期,他就會到周邊鄉鎮去調查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他發現還有些地方至今不但沒有通路,甚至還沒有通水通電,很多人都是在山下挑河裏的水吃,為此他在今年全省“兩會”上提交了關於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建議。

“懸崖”小學出名後,李桂林和陸建芬有很多機會離開二坪去過更好的生活。但是最終他們還是放棄了,“我們走了就沒人來教了,總不能半途而廢吧。”

責任編輯 張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