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大學畢業後在電視台做了一年記者的張沛軍遠赴重洋,攻讀MBA,此後,無論求學還是就業,一直都待在美國,直到2007年才回到國內。這期間他做過四大的高級顧問、經理,也做過外資企業全球稅務籌劃的高級經理。
回顧12年的海外生活,張沛軍像是在記流水帳一樣,在腦海裏一一閃過,有三件事情一直駐留在他心裏,至今影響著他為人處事的態度。
第一件事情就是張沛軍剛到美國申請商學院時,想請一位美國老師寫推薦信,他曾協助這位老師接待過來自國內的旅遊團。美國老師在寫推薦信時,提到了一件小事:那次接待活動結束後,美國老師結賬時本應付給張沛軍2000元酬金,但他數錯了,給了張沛軍2100元,張沛軍發現後,馬上將100元退還給了老師。這在張沛軍看來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小事,卻給美國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將此事寫進推薦信中,同時這件事也給商學院招生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張沛軍獲得了高額的助學金。“通過這件事情,印證了做人要誠實,最後一定會有豐厚的回報。”
第二件事情是2000年,張沛軍從商學院畢業了,雖然擁有了商學院的金字招牌,但正值華爾街的納斯達克股指崩盤,張沛軍進入投行的夢想被打破了。
“這是我事業中最受挫折的一年,當時為了找工作,我從亞特蘭大開車到舊金山,橫跨三千多公裏,期間為了生存,到餐館洗過盤子,刷過廁所,幹了很多別人不屑幹的事情;但我並沒有認為這有多苦,倒感覺越苦越對自己是磨礪,是人生的必修課,有這樣的經曆對自己是筆寶貴的財富,將來三四十歲,當我的事業做得成功時,可能就沒這機會吃這樣的苦,所以我是唱著歌去洗廁所的。”張沛軍平靜地說著。
第三件事情就是他在回國前向自己在事務所的老板征詢意見。雖然中國這邊已經談好,但張沛軍很清楚他的離職會給事務所的業務安排帶來怎樣的衝擊,何況他和老板還有非常好的私交。懷著忐忑的心情向老板陳說了自己的想法後,老板沉默了一分鍾問張沛軍:“你是不是非常想回中國?”張沛軍說:“是!”老板說:“那好,我和中國那裏的合夥人有非常好的關係,我想為你寫封推薦信也許會有幫助。我從來是留心不留人,相信我們將來還是好朋友。”
這三件看似無關聯的事情讓張沛軍的為人處事和對待環境的看法,有了不同常人的理解。“對人要真誠,不要虛妄;對環境要堅韌,不要浮躁;對事要豁達,不要糾結。《荀子》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當年在美國求學和工作的經曆,為張沛軍的事業增添了飛翔的翅膀。“這三件事對我現在從事的工作,都有很大幫助。回國後的三年,恰恰讓我感覺現在國內的青年普遍缺少的正是這三點——真誠、堅韌、豁達。”
出國時也許血氣方剛,回國張沛軍則是經過深思熟慮,“一個人一定要有些擔當精神。”在美國生活了12年,張沛軍拿了綠卡,但一直是中國護照。
“商業是無國界的,但從事商業的人一定是有國界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巨變的時代,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有時我想,一百多年前的維新誌士報國無門,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感歎,九泉有知,他們會不會用當時一生來換取在我們今天這個振奮的年代生活一年的機會呢?”
回國上任以來,張沛軍以國際化財務管理手段和務實的工作作風,帶領集團財務人員,以增強集團管控力為目標,以建立健全財務製度為主線,以強化財務人員培訓為抓手,幫助中農發集團在財務預決算、融資創新和信息化等多方麵取得了曆史性的突破,將集團的整體財務水平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2011年4月6日,經網民4830萬份投票和49位評審專家審核,在北京舉辦的“2010中國CFO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暨第七屆中國CFO高峰論壇”上,張沛軍榮獲“2010中國CFO年度人物”稱號。
人間四月芳菲盡,獲獎當晚,張沛軍看著流光溢彩的北京城,寫下這首《七律 感懷》“曹劌論戰兩千年,臨戰方知一鼓難,心係廟堂思國運,身處江湖畏民言。華服金樽品酒暖,鐵胄銅鞍舔劍寒,徐孺又見陳蕃榻,縱橫經緯見忠賢。”
責任編輯 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