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沛軍 從外企到央企的“錢櫃”掌門人(1 / 2)

關注

作者:王中鴻

拔通張沛軍的電話時,他剛結束了隨全國青聯赴台灣參加的海峽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回京。接受采訪時,張沛軍開門見山:“我很榮幸能被分配到全國青聯農業界別,這可能是我們公司性質決定的,我非常感謝這個機會。”

“中國未來二十年的治亂仍然在農村,這是我的一個基本判斷。首先,糧食安全問題將是國家麵臨的長期挑戰;第二,我們處在城鄉二元結構的轉型中,占GDP11%的農業產值不能支撐60%的農業人口,如何保證農業人口向現代產業部門的平穩轉移,以最終達到城鄉共同富裕,將是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內要解決的問題;第三,現代農村管理模式和農民組織方式的新探索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基於以上三點,我相信中國未來將變成什麼樣,很大程度取決於三農問題解決的如何;所以在農業界別作青聯委員其實有很多課題要做。”作為全國青聯農業界別副秘書長,張沛軍說這話時滿懷感概。

為青年、為農業、為社會服務

2010年8月,張沛軍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青聯委員,作為新委員,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聽到《國際歌》時,他熱血沸騰。

“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加入青聯後我認為這是個非常有意義的組織。青聯有句話是‘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這是我見過很多國內外組織的格言中最好的一句,它顯示出一種擔當和責任感。上周在台灣高雄縣進行全國海峽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時,我們贈送給台灣高雄縣農會總幹事一份精美禮品,上麵就寫著這句話,總幹事也說這句話寫得好。作為一名普通的青聯委員,我聽後感覺很有一種自豪感;但事後想:聚能做到一團火,散後能是滿天星嗎?我經常拿這句話檢討和激勵自己,我真的能對周圍青年人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嗎?”

第一次參加青聯秘書長會議時,張沛軍很是認真,開會前他詳細地看了農業界別名單,共計有80多位委員;當輪到張沛軍發言時,他說:“我給全國青聯農業界別總結四個特點,‘多、散、廣、要’;多,指人數相對其他界別最多;散,指覆蓋麵上,雖然人數多,但人員分布散,天南海北,北京市常住委員僅有8名,這樣對工作開展受限製;另外,委員之間背景差異大,從政府部門的領導、農民企業家到農民工,這決定了大家的意願訴求和興趣點各不相同;廣,指農業界別可探討的事情太多,國民經濟中的第一、二、三產業都與農業問題緊密相聯,可以說農業問題是全覆蓋,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所有想到的,多多少少都與農業有關,比如說土地征用問題、農民工就業、農民工社會保障和子女入學等等問題,甚至涉及環保和綠色能源問題;要,這麼多問題,拿出哪一個都很重要。”

為此,張沛軍帶著思索積極投身青聯實踐活動中。2011年1月,正在全國人民喜慶洋洋地準備迎接新春佳節,萬家燈火中充滿著溫馨和歡樂之際,張沛軍作為發起人之一,組織本界別青聯委員到北京新發地雙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慰問留京農民工家庭;他們不僅送去慰問品,還組織了演出活動。

“美國的基督教青年會(簡稱YMCA)會訓有句話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意思是我來這裏,不是讓你為我服務,而是我給你服務;讓城市孩子給農民工孩子演出,使他們形成互動,讓城市孩子體會到農民工孩子不比別人低一等,他是你們的好夥伴;城市孩子為農民工孩子慰問演出是對他們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城裏人所做的貢獻,理所應當的一種回報。”

張沛軍覺得加入青聯組織,使他更多機會“乃役於人”,目前他的青聯工作主要是配合秘書長和界別主任委員在全國青聯統一領導下組織和參加活動,“我還處在熟悉青聯活動規律和運作方式的過程,今後要做的事情很多;我想通過我的努力,讓青聯發揮作用,實實在在為青年、為農業、為社會多做些服務。”張沛軍說。

“空降”央企的“海歸”

2008年,張沛軍通過中組部、國務院國資委全球招聘,成為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總公司總會計師。“70後”的他是當時入圍高管中最年輕的一位,此前他還是純外企的“海歸”身份。

成功登陸央企的張沛軍喜歡用商鞅變法之前的“徙木立信”的故事來解讀他對央企公開招聘的理解。“商鞅通過重金獎賞那個按布告要求搬走木頭的普通人,目的就是為了昭告天下,自己言出必行。而我就是這個普通人,外麵比我強的人很多,隻不過我有幸靠著對體製的信心成為政府言必信、行必果的注腳。”

有一句話說得好,“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然而什麼叫有準備?從人大國際政治係高才生到美國商學院MBA,從校園裏的天之驕子到畢業求職的屢戰屢敗一波三折……這一點,張沛軍心裏最清楚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