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許福蘆:“文化帶兵”的光榮與夢想(1 / 3)

關注

作者:張惠清

許福蘆,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主任。管理學、文藝學學科帶頭人。

許福蘆辦公桌旁邊的窗台上,靜靜地立著一個精致的相框。照片裏的許福蘆隨意倚在一扇破舊的木頭門前,麵帶一絲執拗的微笑。這是他有一年回老家的時候照的。他身後的木門上赫然貼著紅紙黑字的一幅對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這句話也適用於許福蘆其人。

一身軍裝愈發襯托出他的英姿颯爽,然而舉手投足中又透露著學者的溫文儒雅。現在的他擔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主任。不熟悉他的人,單憑他江南人特有的清秀外表,很難判斷出他很多年前曾是一名有著狂熱“拿破侖夢”的炮兵。

“看過《高山下的花環》嗎?”他笑著說道,“那裏麵不是有個‘小北京’嗎?他是八二無座力炮手。那種炮打出來的彈頭是烏金的,在石頭山上也能穿進兩米深的彈孔,彈頭產生的高溫能融化幾十毫米厚的坦克鋼板。當年我在連隊也使用過這種炮。它在實彈射擊時聲音非常大,有時耳朵能震出血來。”

“拿破侖夢”的破碎

其實,“拿破侖夢”的由來,最初皆因想要“跳出農門”。

許福蘆是安徽蕪湖南陵縣的許鎮人。那個年代,交通不發達,小鎮下麵的鄉村仿佛與世隔絕。由於家境清貧,排行老大的許福蘆自懂事起便自覺地把所有農活都擔在肩上,是家中的“整勞力”。高中畢業後,他擔任過中學代課老師,也當過大隊團支部書記。

上世紀70年代初,改革開放還看不到端倪,內心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許福蘆並不滿足於現狀,他希望能走出這個閉塞的小鎮,去到更廣闊的天地裏闖出一番事業。於是,1974年底,和全軍千千萬萬的士兵一樣,正值青春年少的他應征入伍,奔赴浙江省軍區甌江畔的一座軍營,成為一名豪情壯誌的基層戰士,開始了嶄新的軍旅生涯。

改革開放之初,部隊廣泛流傳著法國著名軍事將領拿破侖的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位被稱為“奇跡創造者”的天才軍事家,曾是很多士兵心目中的偶像。許福蘆也深受其精神和軍事韜略的影響,夢想著自己能夠成為像拿破侖那樣叱吒風雲的大將軍。由於自己是炮兵起家,這種軍旅生涯的開頭和拿破侖一樣,這使得他固執地認為自己和拿破侖有相似之處。特別在讀到《拿破侖傳》這本書之後,他心中拿破侖式的將軍夢愈發濃烈了。

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激情和憧憬,許福蘆在夢想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軍旅生活的困難、艱苦他全然不覺,一門心思鑽研步兵分隊的隊屬炮兵技術,這使他對精益求精的精神有更為深刻的理解。他認為成功的唯一秘訣就是苦練,因而從不午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背誦理論數據,整理操作筆記,反複演練實操動作,攻克每個迎麵而來的難題。努力的付出終於獲得回報。幾年下來,許福蘆從一名普通的基層戰士先後被提拔為迫擊炮班長、無座力炮班長、機炮連排長,步兵團司令部作訓部門特種兵參謀。在同年入伍的戰友中,他較早被提拔為正連級軍官。後來,由於軍訓帶兵、機關業務和業餘文學創作及評論成績突出,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嘉獎21次,獲“迫擊炮神炮手”、“衝鋒槍神槍手”、“精神文明標兵”等榮譽稱號。

對於被光環和讚美所包圍的許福蘆來說,一切都是那麼的順理成章。光明的前途向他鋪展開來,隻要繼續努力下去,便有實現夢想的希望。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接下來發生的變化,給他的人生帶來決定性的轉折。

1980年,解放軍部隊首輪精簡整編工作徐徐展開,許福蘆所在部隊列入裁撤之列。這無疑使他內心受到沉重的一擊。來不及傷感的許福蘆被調到安徽省安慶市人武部,擔任每天與檔案文件打交道的秘書工作。埋在內心深處的“拿破侖夢”,隨著部隊整編大勢,終究像美麗的泡沫般,破碎了一地。

文學路上的複活

精神支柱轟然坍塌,許福蘆難掩失落的情緒。他開始迷茫、擔憂,理想的未來變得遙不可及。告別老部隊、老首長去往人武部報到的臨行前一天晚宴上,一向舉止儒雅的他,居然也喝得酩酊大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