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理論內涵和方法論原則
鄧小平理論研究
作者:陳盼盼
[摘 要] 鄧小平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理論,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價值取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是小康社會;戰略步驟是經濟發展“三步走”;實現路徑是改革開放。鄧小平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理論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一是從實際出發,獨立自主開創自己的發展道路;二是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能惠及所有人的實際利益;三是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不斷完善各項製度;四是發揮人民群眾主體能動性,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五是試驗糾錯與總結經驗相結合,不斷開辟美好未來。
[關鍵詞] 鄧小平 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 內涵 方法論
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走社會主義道路看似偶然,實則必然。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1]P603中國道路的選擇可謂是我們根據曆史條件主動順應趨勢,但又不得不做的選擇。無論是“摸著石頭過河”分“兩步走”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獨立、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亦或是改革開放“三步走”實現小康社會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索,並精致為十五大“小三步”實現21世紀前二十年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工業化,又發展為實現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至頂層設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都是鄧小平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曆史邏輯和現實歸宿的高度表達。鄧小平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豐富的理論內涵和方法論原則與時俱進,將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方向指引和路徑導航。
一、鄧小平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理論內涵
(一)價值取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即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發展之路。它必須以社會主義為坐標,是社會主義和現代化的有機統一。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取向。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人民一直在探尋民族振興、國家發展之路,經過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國人民得出了一個曆史結論:隻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曆史的選擇。對此,鄧小平進行了深刻闡述:“中國隻有堅持搞社會主義才有出路,搞資本主義沒有出路。”[2]P229
“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3]P209這是對中國式現代化性質的科學界定。鄧小平多次強調,“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堅持社會主義,還有什麼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很多人隻講現代化,忘了我們講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3]P209鄧小平的一係列講話,從理論上揭示了社會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共生共榮的關係,有力地回擊了現代化即“西化”、即資本主義的謬論,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捍衛了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
(二)根本前提——“四項基本原則”
中國現代化建設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發展起來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給社會帶來諸多問題,社會矛盾突出,社會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製約,甚至停滯。在這樣一個嚴峻的曆史時刻,鄧小平深刻反思曆史,提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製定的方針,第一條是堅持四項基礎原則,第二條是搞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3]P210,這就意味著我們在朝社會主義建設目標邁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目標的同時,需要強有力的政治保證,因此形成了“四項基本原則”“四個前提”“四個保證”係列裏料。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也生動證明,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政治保證。中國式現代化要取得成功,要以政治為根本前提。“四項基本原則”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的政治保證和根本前提,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三)戰略目標——“小康之家”
“實現中國社會的現代化”是鄧小平孜孜以求的目標。他認為,中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應以社會主義為坐標,綜合富強、民主、文明價值目標指向的全方位戰略目標係統。在這一目標係統下的現代化戰略工程,就是要實現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麵的整體現代化,就是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中國本世紀的目標是實現小康。”[2]P237小康社會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初步目標,是一個階段性目標,是“一個新的起點”[3]P89,也為更高水平的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在這裏鄧小平正視中國的現狀,不再提在20世紀末實現全民現代化、趕超發達國家的傳統提法,確定中國在20世紀的現代化隻是“小康水平”,隻是“小康之家”。至此,小康開始成為我國20世紀末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成為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