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是物質,不能均分
物化的東西可以均分,一個蘋果老大和老二對半分;一百塊錢老大五十,老二五十……但是愛是很難均分的,因為它不能被物化。退一萬步講,如果愛是可以均分的,那麼愛一定是用物質來衡量的。但事實上,物也是很難做到真正的均分,即使一個蘋果老大老二都半個,也很難做到絕對的均分。
最近,關於生二胎的話題在網絡上持續發酵,主要源於一則《夫妻為生二胎向女兒寫保證書:永遠第一喜歡你》的新聞,一時間各種評論紛至遝來。生二胎對老大不公平,老二搶奪了本來隻屬於老大的家庭資源,甚至還有以自己的實踐經驗作為證據,列舉了各種被老二搶奪資源的事實“罪證”,把父母生二胎的行為粗暴的歸列為野蠻的“種豬”行為;父母生孩子主要是為了養老,這本質上就是一種自私……
恰好最近在微博上看了一個國外視頻,大致講的是一個年輕小夥在街上向流浪漢乞討,被流浪漢惡語相向……最後小夥買了一些披薩送給路邊流浪者,然後再次喬裝索要食物,乞丐很慷慨的送上了剛收到的食物,小夥為了感謝給流浪漢給了點小費……視頻以流浪漢的流淚的畫麵結束,很深刻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不會分享,就沒有資格索要,更沒有資格要求別人分享。放在我們生二胎評論的這個話題上也是通用的,一個從小就被各種寵愛、占據各種家庭資源的人,我們是沒有辦法要求他學會分享的。
當然不能說非獨子女就一定會分享,也不能說獨生子女就一定不會分享,這和從小的家庭、學校教育密切相關,但是至少這個問題在獨生子女的身上顯得尤為突出。至於為什麼這麼多人出來嚴厲批評父母生二胎的行為,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都把愛物化了。
【本來父母的財產由老大獨享,現在生了二胎父母的財產被分割了你說吃虧不吃虧?】
【生了一個女兒還好,萬一生一個兒子,到時候結婚的時候父母把原本給自己買房子的錢留一半給老二,你說這算不算算是對老大來說不公平?】
【父母生二胎主要是為了養老,從這個角度來說生二胎的父母和“種豬”沒有什麼區別,堅決打倒繁殖派。】
【我就是被二胎荼毒的一代,自從有了弟弟,父母就不愛我了,每次買新東西弟弟的都比我好,這對我來說是不公平的。】
…………
從這幾段摘自網友的評論當中我們能發覺到在大多數人眼裏,愛是被物化了的,單純把愛和房子、財產、玩具等畫上等號,認為父母愛自己是一種責任,不愛自己反而是一種罪過了,這是極度不合理的。愛不是一種責任,別人也沒有義務非要愛你。同時,愛更不能完全被物化,子女衡量父母是否愛自己也不能簡單地以物質衡量。
如果愛能夠被物化和均分,往往會出現以下局麵:
在戀愛關係中,女友可以直接告知男友我要你愛我比你愛父母多一輛卡車的量,如果還不能簡單直接,就換成你必須愛我比愛你媽多五百三十八塊四毛九分五,如果達不到這個數量的愛那我們就分手……
在師生關係中,學生要求老師必須平均的愛每個學生,不能愛好學生比差學生多一分,或者是語文老師愛我不能比數學老師愛我少一個π……
在家庭關係中,今天父母陪哥哥聊天總共兩個小時零三分鍾,今天父母必須和我聊天也得是同樣的時間,不能多不能少……
如果真是這樣,一切就真亂套了。愛是不能量化的,人更不應該是機器,什麼東西都得做到等量分配。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有傾斜的,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好多人粗暴的拿財產、物質來衡量父母的愛,在家庭關係中這是一種及其危險的信號。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可能大部分原因出在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上,至於怎麼教育小孩以及生二胎的後續話題我們後麵的文章會提到,但是首先得明確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能量化的,愛不能平均分配。
當然,評論裏麵的這些觀點,其中也不乏一定的道理。生了二胎客觀地說這確實對老大來說是一種資源的掠奪,本該屬於老大的獨享資源現在得學會分享,甚至也會出現父母對待老二比對待老大更好的情況……
但是這種簡單粗暴的計算方式為何出現在了家庭關係當中,值得深思。(文/曹永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