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願讓父母生二胎的多是小學生?
近日,《13歲女孩以自殺威脅父母放棄二胎》、《二胎保證書》等報道引起了大家的熱議。濟南有所學校為此還專門做了一項統計,結果顯示,來自一二年級兩個班的小學生中,有八成孩子不願意爸媽生“老二”。與此同時,有報道稱浙江寧波一所幼兒園卻有3成以上小朋友的爸爸媽媽表示要生二胎。並且,有更多小朋友主動要求爸爸媽媽:“給我生個小弟弟/小妹妹吧!”為什麼同樣針對爸爸媽媽生二胎的問題,小學生與幼兒園小朋友的反應差異如此之大呢?
看完以下三個方麵的分析,估計大家就會對這個問題有答案了。
【同齡群體的比照】
我是1980年出生的,算是第一批獨生子女了。“雙獨二胎”的受益者基本也是從我的同齡人開始。我們這批人進入生育高峰大約是在2008年前後,加上三年左右的二胎間隔,第一波“雙獨二胎”小高峰大約出現在2011年前後。這批二胎家庭中的老大目前基本處於小學一年級或幼兒園大班中。
也就是說,在目前的小學生群體中,周圍的同學朋友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處在這樣一個獨生子女群體中,如果家中再添“二胎”,他會成為同輩群體中的異類。“同輩壓力”是影響青少年自我評價的重要來源,因此小學生們對於承擔如此之大的壓力是幾乎沒有承受力的。他們隻能分奮起反抗,以維護自己的權益和“正麵”形象!
而對於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班中多多少少有幾個小朋友有弟弟妹妹。這些哥哥姐姐們甚至會把擁有弟弟妹妹作為炫耀的資本。因此,在爸爸媽媽拋出“生個弟弟妹妹”的問題之前,很多幼兒園小朋友們其實已經有了這樣的期望。因此爸媽的工作就會順利很多!
當然,至於出生之後,“手足關係中的衝突、矛盾”,“爸爸媽媽的愛如何分配?”之類問題,那是每個家庭都難以避免的課題,我不在這裏具體展開,如需了解可查閱我的新書《二孩時代》。
兒童文化的熏陶
我國計劃生育實施30多年,主流的宣傳導向都在倡導“隻生一個好”。這一導向體現在兒童文學領域,造成了我國原創的兒童文學、童話、圖書、動漫等很少涉及手足親情的描繪,孩子們自然就不會有“手足”的概念。
所幸,近五年,我們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繪本閱讀高潮。國外優秀繪本大量引進,其中不泛優美、動人的描繪手足親情之作!
我家哥哥在弟弟出生之前就反複聽媽媽講過《不一樣的卡梅拉——我想有個弟弟(法)》、《搖頭童子——等待我家的小寶寶(韓)》等童書。這些有趣、美好的故事早已在孩子們小小的心靈中播下種子:有個弟弟妹妹是件多麼有意思的事情。
這種像價值觀一樣寶貴的認知,讓這批孩子認為擁有兄弟姐妹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他們甚至會主動向往這樣完整的家庭、完整的體驗。而這批孩子正處於我們的幼兒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