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惜,如今的小學生們沒能趕上這批優秀國外繪本童書作為他們的啟蒙閱讀。但是,如果我們的文化出版人士能意識到這一點,加緊創作或引入適合學齡兒童的手足親情之作,亡羊補牢也未為晚矣!更何況,我們的中小學生們正迎來一個閱讀的時代,在糾正他們對於“手足之情”的最基本認識的過程中,閱讀會成為最有力的工具!
【兒童的自尊發展水平】
當我籌備這篇專題文章時,我特意聯係了我的研究生同學、浙江理工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劉少英女士。她從專業角度幫我分析了這一現象的心理層麵原因。
劉教授指出:“學齡兒童處於競爭多於合作的環境中,弟弟妹妹的到來會使他們的自尊受到挑戰,會減弱他們自尊中的自我重要感。而學齡前兒童雖然也進入了自尊發展的關鍵期,但他們的認知能力還無法思考到弟弟妹妹會對自己的重要感產生威脅。當爸爸媽媽進行正麵引導時,他們會被有個弟弟妹妹這種美好感覺所吸引,產生當哥哥姐姐的自豪感。”
在這裏,為大家普及一下“自尊”作為心理學概念的含義及發展規律。
“自尊”是人們在社會比較過程中所獲得的有關自我價值的評價和體驗。
4歲是兒童自尊發展水平的最高峰,也就是說,4歲小朋友的自尊水平是最高的,他們開始無比關注自己的外表,爭取成人的注意力,不管什麼任務都覺得自己能勝任。
自尊水平從5歲開始下降,7歲降至最低。這可能與成人對兒童的評價方式有關。4歲以前,成人對幼兒是進行縱向比較的。我們會看重孩子們取得了什麼進步,會走路了、會自己吃飯了、能自己睡覺了。這些正麵評價為兒童自尊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然而,從5歲開始,成人開始傾向於橫向比較,某某小朋友認字比你多、某某小朋友課堂遵守紀律。這樣的比較會讓大家都忽略了幼兒自身的進步,而隻看到與別人的差距和不足。這當然會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
此外,5歲兒童的認知能力進一步發展,他們開始有能力判斷自己是否重要,在同伴中是否能幹。這使兒童自己也進入一種橫向比較中。如果成人能多鼓勵孩子與自己比,感受到成長與進步,他們的自尊水平才能進一步上升。
7歲是兒童自尊發展水平最低的年齡。進入小學的孩子,他們所處的環境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目前的學校氛圍使競爭取代了合作。對新環境、新生存方式的不適應令學齡兒童產生負麵的自我評價。此時,如果家裏再來一個弟弟妹妹侵占他的資源、剝奪父母的精力與時間,對他們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作者:馮穎,摘自“二孩時代馮穎erhaishidai”,原標題為《為什麼小學生不願讓父母生二胎》,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