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契約呼喚家庭倫理重構
從百年前封建家長的說一不二,到百年後小女孩以死相逼,母親墮胎,中國普通家庭的性質、成員關係和倫理觀念經曆了巨大嬗變。諸多紛繁複雜的變遷之中,其實蘊含著一條相對明朗的線索,那就是家庭重心不斷向後輩轉移,從祖輩轉移到父輩,再從父輩轉移到子輩。
為了安撫,父母在生育二胎前像老大寫下了《保證書》,承諾“永遠第一喜歡大寶”,才得到八歲半女兒“可以”的霸氣批準。一紙親情契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承諾,從網友相關評論來看,類似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子輩顯然已經成了家庭生活中的意見領袖。
在傳統社會的家庭內部,輩分跟地位是高度對應的。一般來說,輩分最高的人在家庭成員中最有地位、最享權威。到了宗法製度瓦解、市場經濟確立的現代社會,家庭重心不再單純由輩分決定,而受到家庭成員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的重要影響,祖輩就漸漸退居二線。
在家庭結構演化的漫長曆史中,獨生子女一代具有其特殊性。由於複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獨生子女很容易成為家庭情感聚焦的焦點,其成長、教育、就業、婚戀成為家庭內部的核心事務,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家庭的重心所在。至此,“向後(長輩)看”的傳統家庭,演變成為“向前(晚輩)看”的現代家庭。
正是由於家庭重心完成上述轉移,未成年子女才獲得重要的話語權,其個人意見甚至可以決定父母能否生育二胎。當人們感慨於這種荒唐事件的時候,不應忽略的事實是,演化中的每一種家庭形態,其實都伴隨著不健康的家庭倫理,表現出各種荒唐的表象。
具體而言,在傳統社會裏,家庭內部的平等、尊重毫無可能,家長的專製冷酷釀成許多人倫悲劇。揭露家庭內部的黑暗、反抗家長專製,一度是文學藝術樂此不疲的創作母題。
在父母一代擁有主導權的現代家庭,祖輩家長專製的傳統問題迎刃而解,但養老、尊老、孝老問題又大規模浮出水麵。當獨生子女一代成為家庭焦點之後,一些獨生子女的自私、驕縱甚至飛揚跋扈引起許多人的關注,甚至成為令人擔憂的社會問題。
可見,雖然家庭結構在改變,家庭重心在轉移,但家庭倫理問題始終沒有消除,而是改頭換麵,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現。表象背後,有著普遍、深刻的倫理根源。
家庭成員之間往往都不缺乏情感愛意,但家庭內部很少培育獨立性,不注意完善家庭成員的獨立人格。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不是獨立主體之間,基於平等基礎之上形成的互相尊重、互相關愛的關係,而更多是從核心成員到邊緣成員之間,從支配到屈從的關係。
家庭內部的權利義務關係也曖昧不明,強勢成員往往可以濫用權利,弱勢成員則要履行過度義務。如果這些核心倫理關係不改變,不管家庭結構如何改變,家庭重心如何轉移,都很難避免這樣那樣的家庭倫理問題。
老年群體麵臨的養老、尊老、孝老和空巢問題,中年群體麵臨的感情和家庭穩定問題,適婚年齡群體麵臨的婚戀擇偶問題,以及最近浮出水麵的獨生子女和生育二胎之間的矛盾問題,構成現代家庭麵臨的一係列挑戰,也是社會輿論持續關注的熱門話題。
由此可見,並非有了血緣關係、有了親屬情感,家庭關係就能天然地健康和諧。相反,如果家庭倫理不能適應形勢發展,完成現代化的重建,那麼它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就可能難以經受來自各方麵的衝擊。(摘自解放日報,原文標題為《“契約式”二胎呼喚家庭倫理重構》,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