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相對照的是,美國人把約1/3的收入用來支付跟住房相關的一切費用,另外1/3花在交通和食物方麵,約10%花在個人保險上,5%用於娛樂和外出旅遊。難怪有網友戲言:在中國,買一套房子就消滅一個中產人士!
更糟的是,對很多人來說,購房已不是個人行為,往往是一個家庭在供房。有人用“六一模式”概括全家供房的情景:青年夫妻、男方父母、女方父母用多年的積蓄共同出資,在城市裏買一套房。於是乎,家庭承擔突發事件如老人生病、年輕人失業等的財務能力大為下降,在其他方麵的消費能力大幅度萎縮。有一種說法是,金融危機隻能讓一對西方夫妻破產,而在中國,房奴一旦破產,卻有可能是3代人一起破產。
曾幾何時,關於中美兩位老太太臨終感言的笑話——“我終於住進新房了”和“我終於還清房貸了”——還被認為是中國人和美國人消費觀念差異的真實寫照。然而,仿佛一夜之間,曆來以“寅吃卯糧”為恥的中國人,就學會“用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其中的主流就是年輕人。銀行提供貸款,使一切變為可能。
“牛哥買房記”,揭示了房貸造就房奴的過程。如果牛能直接從種地的豬的手裏買地建房,100平米的牛房,總造價隻有7萬元。如果沒有銀行貸款,狽的房最多也隻能賣到20萬元,可以把牛現有的20萬元存款用盡;如果再高,牛就買不起了,它大不了用盡積蓄來買房,但不用做房奴。
而有了銀行貸款,房貸把房價從最高價的20萬元/100平方米推高到了100萬元/100平方米。牛用自有的積蓄20萬元和銀行的貸款80萬元把牛房買下,而且還要還銀行貸款的利息,牛從此做上房奴。
通過天價房的掠奪,把能過上小康生活的人們活生生的變成了房奴,這就像在“牛哥買房記”的故事中,牛前10年的20萬元積蓄被搶光,通過房貸的作用,也把牛的後30年的財富幾乎搶光。
如果用GDP來計的話,GDP就從7萬元變成了186.4萬元。這是房奴40年的總積蓄呀!狼、狽 、狐狸和老鼠們把這些掠奪來的財富叫做經濟支柱,通過GDP計算之後,就叫做社會共有的財富。但真的是社會共有的嗎?
牛為什麼要買這麼高價的房子呢?大多數牛們想,現在雖然還貸苦一點,但是過30年後,房子就是自己的了。正是在這樣的心態下,不少牛們心甘情願做上了房奴!
一般,房奴鮮有把自身處境歸結為銀行貸款的,矛盾仍然集中在房屋的供應者——開發商身上。一個最直觀的理由是,房價是開發商定的。但房奴們往往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經濟學問題——高房價是銀行、開發商和自己一起搞起來的。(來源《投資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