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棄農從軍 輔佐明主(2 / 2)

(三)舉兵長江,所根應天

和陽事件後約兩個月,即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興去世,朱元璋逐漸掌握了原郭子興所領導的紅巾軍的最高統帥權,其實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同時徐達也更受朱元璋器重。

隨著朱元璋地位的提高和實力的增強,他決定率領徐達等將士渡江南下,與元末群雄角逐,爭奪對江南的控製權。不久,徐達便隨從朱元璋率軍攻破了元將俞通海等據守的水寨,直接與元朝大將、中丞蠻子海牙所部元軍對壘,南下的戰鬥正式打響。

至正十五年四月,朱元璋和徐達等統領艦船,大敗蠻子海牙於峪溪口,兵臨長江。六月,從江北峪溪口順流東下,大舉進攻長江南岸的軍事要地 采石。經過激戰,朱元璋順利攻占了采石,建立了進攻江南的橋頭堡。然而,在渡江戰役初戰告捷後,紅巾軍官兵哄搶糧食、牲畜等財物,打算帶回正值饑荒的和陽。朱元璋看到士兵失去了進取心,心急如焚,對徐達等親信軍官說:“今天我們僥幸取得了渡江戰鬥的勝利,應該乘勝直接攻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縣),如果聽任士兵拿著財物返回和陽,日後再攻取江東,恐怕就不容易了。”在這關鍵的時刻,徐達堅決地站在了朱元璋的一邊,並且請求將所有戰艦的纜繩全部砍斷,以斷絕士兵的歸心。徐達的立場和態度,進一步堅定了朱元璋繼續擴大江南戰果的信心。於是,他采納徐達的建議,毅然下令將船纜全部砍斷,並將所乘船隻全部推入江水中,徹底斷絕了部下將士北歸的希望。徐達的建議使得朱元璋如願以償,一舉攻下了太平。

在朱元璋攻占太平之初,戰爭的形勢並不容樂觀。元右丞阿魯灰、中丞蠻子海牙等率巨艦封堵了采石江口和姑蘇口,不僅斷絕了朱元璋官兵與江北紅巾軍之間的聯係,而且阻截了朱元璋官兵的北歸之路,使得其部下軍心不安。與此同時,方山寨民也趁朱元璋立足未穩之機,向太平府城殺來,來勢極為凶猛。危急關頭,徐達奉命率兵出城,迎戰方山寨民,並將其成功擊潰。但是,元大將蠻子海牙的水師仍扼守著江麵,成為朱元璋的心腹大患。於是徐達在至正十五年八月奉朱元璋之命向東進攻溧水、句容等地,以期截斷蠻子海牙的陸上支援。徐達不負重托,兵鋒所至,所向披靡,連克溧水、溧陽後,又回師與常遇春等合力擊退扼守長江江麵的蠻子海牙的水師,確保了朱元璋安然無恙地進軍江南的基地 太平。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徐達隨同朱元璋率兵大舉進攻集慶(今江蘇南京市),在順利攻占集慶後的一天,朱元璋巡視城池,對隨行的徐達等說:“金陵險固,古代所稱為長江天塹,的確是形勝之地啊。這裏倉廩充實,人民富足,今天我擁有了它,又能得到諸位的同心協力,何愁大功不成啊!”徐達應聲答道:“成功立業並非偶然,今得此地,乃是上天授予的。”不料,徐達這番迷信且帶謙讓之意的話,在朱元璋聽來不僅順耳,而且深信不疑。當天,朱元璋竟因徐達的這番話,而宣布改集慶為應天。至此,在徐達等人的共同輔佐下,朱元璋終於在江南建立起了一個初具規模的根據地。隨後,朱元璋便坐鎮應天以經營四方,徐達等為之統兵四出,攻城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