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棄農從軍 輔佐明主(1 / 2)

(一)農家少年,躋身行伍

徐達(1332—1385),字天德,濠州永豐鄉(今安徽鳳陽縣)人,出身於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艱苦生活的磨煉,培養了他堅毅勇敢、善於動腦的性格。元朝末年的黑暗統治使他自小就立下大誌,要拯救黎民百姓於水火之中。徐達自幼習武,長大以後,成為一個身材魁梧、相貌不凡、智勇雙全的漢子。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朱元璋回到家鄉招募兵士,22歲的徐達聽到消息,毅然仗劍從軍,投奔到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郭子興的女婿朱元璋麾下,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初次見麵,朱元璋與徐達經過一番交談,驚奇地發現徐達不僅相貌不凡、身材魁梧,而且才智過人、目光遠大,二人談得甚是投機,於是便有心委以重任。

徐達性格內向,從不輕易向別人透露自己的心思,所以同一行伍的士兵們既誇讚徐達的英武,又畏懼他的威嚴。也正因為如此,徐達很快便在隊伍中樹立了自己的威信。更為可貴的是,自從加入紅巾軍之後,徐達便一直追隨在朱元璋左右,兩人經常是形影不離,而且兩人的想法總是不謀而合。對於朱元璋的委派,徐達也必定竭盡全力去完成任務,並且還不時向朱元璋進獻一些“王霸之略”,也因此,徐達很快成了朱元璋的心腹。

(二)用兵持重,脫主危難

元至正十四年七月,朱元璋因濠州起義軍內部矛盾尖銳、危機重重,僅率領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謀求獨立發展。徐達也隨朱元璋先後奪取了定遠張家堡和橫澗山寨,並且補充了兵員,使起義隊伍得到了進一步的壯大。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了解後,朱元璋對徐達更加欣賞,並正式委任徐達為鎮撫,地位在其他將領之上。盡管徐達這時立下的軍功還不足以服眾,但由於徐達威望很高,因此,對於徐達的升遷,其他將領們也都心悅誠服。這時的徐達,已經成為朱元璋手下不可或缺的一員得力幹將。

徐達在被任命為鎮撫之後不久,便和朱元璋一道率軍攻打並奪取了滁州城。不久,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雖然,朱元璋在率部離開濠州後,便千方百計招兵買馬,擴充自己的勢力,但在當時天下大亂、群雄四起的形勢下,朱元璋和部將徐達等深知,以他們現有的實力想要在抵禦元朝官兵和與群雄角逐中立於不敗之地,希望依然渺茫。因此,也隻能在郭子興的麾下逐漸壯大。滁州城攻下之後,掙紮在死亡線上的勞苦大眾紛紛要求加入義軍,一起反對元朝的黑暗統治。幾個月後,朱元璋的兵馬已達數萬之眾,這大大增強了朱元璋、徐達的反元決心以及與群雄角逐的信心。對於前來投靠的眾多窮苦百姓,徐達開始夜以繼日地幫助朱元璋訓練軍隊,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至正十五年正月,由於滁州駐軍眾多,軍隊糧餉匱乏,朱元璋建議滁陽王郭子興派兵攻取和陽,以解決部隊的缺糧問題。郭子興采納了朱元璋的建議,派部將張天祐等率兵攻取和陽。不久,有傳聞說張天祐等全部陣亡。於是,郭子興命令朱元璋率兵兩千前去收集其殘兵,並設法奪取和陽。稍後,朱元璋帶領鎮撫徐達、軍師李善長等離開滁州,一路上收得散兵三千餘人。但是到了和陽後,才知道張天祐等已經占領了和陽城。於是,朱元璋、徐達等順利入城,安撫百姓。隨後,朱元璋奉郭子興之命駐守和陽,徐達也隨其駐守。

不久,原濠州紅巾軍將領孫德崖等也因其部隊缺糧,來到和陽,請求朱元璋資助。朱元璋雖然考慮到這樣做對自己不利,但想到孫德崖部人多勢眾,並且大家同為起義軍,因此,朱元璋以大局為重,不計前嫌收留了他的部隊。就在這時,有人在郭子興麵前進讒言,說朱元璋的種種不是,而且郭子興過去也與孫德崖有矛盾,知道這一消息後大發雷霆,親自從滁州趕來和陽,訓斥了朱元璋。孫德崖聽說後很擔心,便想悄悄地溜走。朱元璋挽留不住,隻好為其送行。朱元璋和孫德崖手下的部分兵士先行出城,正在等待孫德崖,不想忽然城中有人來報,郭子興已和城中尚未走掉的孫德崖部打了起來,孫德崖已被郭子興捉住,扣在城裏。朱元璋聽到後,大吃一驚,想策馬回城勸說郭子興把孫德崖放走,然而途中卻遭到了孫德崖弟弟的攔截。其誤以為這是朱元璋策劃的陰謀,便把他五花大綁,並揚言要殺掉朱元璋為其主帥報仇。徐達在城裏聽說朱元璋被孫德崖的弟弟扣留,生死未卜,就毅然請求替代朱元璋作人質,以平息這起事件。後經多方調解,孫、朱都被對方釋放,這場危機才算平定下來。然而,在這次事變中,徐達的舍身相救深得朱元璋的稱讚,兩人的關係更加密切了,這也成為後來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會放心大膽地派遣徐達長時間統率重兵外出征戰的重要原因,而這一切反過來也為徐達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華、建功立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