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想起竹籃
竹籃,也許是人類最早創造的工具,也許是先民們還未使用
貨幣以物易物時代就是市上主要物品之一。漫長的曆史中,人們
生產和生活都無法離開它。
我生活在蘇南水鄉。這裏多有竹園、竹林、竹海,有竹為料。
鄉間有好多人家房前屋後有竹園,村村都有會劈竹成篾做籃的手
藝的人,小鎮也有專做竹器的作坊,人們用竹籃自然更加普遍。
新時期前,我見慣各種竹籃,大的有裝秧苗、菜蔬、山芋、魚兒
等的苗籃,容量相當於籮,是用繩係著的,成對作挑運用;有江
竹籃,容量小於苗籃,但還較大,是用篾做了絞絲籃絆,可以手
提也可以臂挽;這兩種竹籃都因為要裝重物,編織用的篾便粗壯
毛糙,不講究好看,顯得粗氣。還有一種叫洞頭籃,形狀偏講究,
口大底小,口是圓的,底是六角形,所用的篾劈得很細抽刮得很
光潔,編織形成的籃孔也都是六角形,比較精致美觀,當地人稱
孔為“洞”,也許是因為籃孔好看,所以稱為洞頭籃。它比江竹
籃小,不過它本身也有大小不同的型號,這要編竹手藝好的人才
能做。
竹籃,鄉村人用籃,主要是為生產勞作,裝喂豬牛羊的野草,
裝菜蔬,裝田裏刨出的山芋、芋頭,裝捕到的魚和蝦……
小鎮人每天早上提著空竹籃東街到西街悠然地走一圈,到沿
街擺的蔬菜攤、魚蝦攤,到肉店、豆腐店,回來時葷葷素素裝了
一籃子。鎮上人用籃子主要是為生活享受,拎著籃子上街買菜,
是“街上人”的特征——當然多為家庭主婦,用的大多是那種做
工講究的洞頭籃。當地有俗話說:“三世修(修行)個街旮旯,七
世修個城旮旯。”是說用籃子幹活的鄉下人要變成拎籃子買菜的
鎮上人,得修上三世;要變成城裏人得修七世,成了鎮上人便猶
如成了仙,提籃子幹活和拎籃子買菜有著等級差異。
我出生和讀書及早期工作都在小鎮,上世紀70年代末因工
作調動,到城裏安家落了戶,看來我早已“修了七世”。從老母
到妻子,都還是拎竹籃到菜市場買菜的。用的籃,多是鄉下親友
送來的。初住到城裏,鄉下有位親戚來串門,就帶來一大一小兩
隻新的洞頭籃,篾是青青的,不僅做工特別考究,還用桐油塗得
亮光光的,按當地風俗,送籃不能空著,得裝著東西,那一隻小
籃裝了幾十個雞蛋,大籃裏裝了一隻母雞,這便有了吉兆,有了
精神含義。
鄉村房前屋後有竹園的農民,大多會劈篾編籃編畚箕、魚簍
之類的竹具,取自家之料,做了自用。其中自有手藝好的,在農
閑時還編上一批,作為副業,挑到街上去賣。“割資本主義尾巴”
的時代,我家鄉小鎮鬧過這樣一個笑話:有個農民挑了幾十隻竹
籃上集市賣,為了兜售,向人們宣傳他的籃質量好,謊稱早上一
到這兒就賣掉十來隻。哪知流動巡查的稅務員正好站在旁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