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3 / 3)

會惡性發作,同行就要遭殃。

再說外行當領導,有不能領導內行的,也有能領導好內行的。

建國初期有位將軍到“三線”某基地去當政委,在全體人員大會

上講話,讀政治部主任事先為他寫好的講稿,讀了一小會便突然

把稿子一丟說:“這上麵有好些字不認識,念不了。”然後他又說,

“你們看,我講話得別人給寫稿子,寫了潦草字我還認不得。這

搞三線建設,不是靠我這樣沒文化的,要知識、技術,要靠你們,

你們得好好學習,不斷提高!”這樣勇於承認自己有所短的領導,

有自知之明,沒有虛榮,有對事業的忠誠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有

大無畏的精神,不僅沒有失麵子,相反更令人敬仰。這樣的外行,

就未必不能領導好內行。還如劉備,文不行,武不能,是“外行'

然而其高明在於識己識人識才,三顧茅廬,成為禮賢下士的千古

典範。這連諸葛亮都不如。

其實,並不隻是外行和內行兩種人,還有不同程度的半內行、

假內行。外行和內行都比較容易區別,半內行和假內行就很難被

大眾辨識清楚。譬如有的人在文化部門當領導時間長了,就會自

我感覺良好,覺得無論書畫、攝影、戲劇、曲藝、博物就全都懂

了,就敢於居高臨下發表意見,一次一位領導批評一幅白描人物

畫說:“這線條不夠飄逸。”這還真像內行的語言,純外行可說不

出來。然而在真內行看來,又是十足的外行話。國畫線條,本身

就分工筆和寫意兩大類,而傳統工筆線條,按描寫物像外形特征

要求有十餘種描法,就如山水畫描寫各種山石結構有十餘種皴

法,雖屬程式,卻仍有相對的多樣性;寫意畫線條用筆融進了畫

家主觀意氣情態,有灑脫,有潑辣,有剛健,有凝重,也有古拙……

飄逸不過是其中之一。用什麼樣線條表現,首先是應決定於畫作

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和形象的特征,作者的情態應是與畫作思想感

情融為一體的。藝術本身應是百花齊放,若線條一律飄逸,還談

什麼藝術的個性藝術風格呢?國畫大師黃永玉的工筆人物線條工

細,連環畫大師賀友直的經典作品《山鄉巨變》線條短促而有節

奏,都是既不飄逸也不灑脫。掌握了一鱗半爪的名詞術語或者稍

知常識,離達到內行的程度,其實還有很大距離。而酷似內行的

外行,有的是因為浮躁而滿足於淺薄,有的是出於某種私念故意

要充內行。試想,這樣的“內行”能尊重藝術規律使藝術向高境

界發展嗎?

半內行和假內行實際還是外行,造成的失誤往往比純外行還

大。要命的是,大多數人常會把半內行當內行還大加讚賞,往往

對真內行倒反而不以為然。這正也反映了當前國民變得普遍浮躁

淺薄,其中包括不少高學曆的做文化、教育、新聞、科研工作的,

是緣於潛意識受官本位影響,迷信和崇拜的病毒感染愈加嚴重,

實在是奴性的泛化。

總之,無論內行、外行還是半內行,若是出以公心,有真正

的事業心,真有把事業辦好的心願和責任,並有自審的意識和民

主精神,始終自覺保持自知之明,尊重專業科學規律,就都能領

導好內行。有了那樣的個人素質,是內行當然會更加有利些。而

這種素質,不是僅靠個人自覺靠宣傳教育可以達到的,需要配套

科學而又嚴密的幹部選拔製度、考核製度、問責製度,還需使法

規能得到嚴格執行。否則,討論外行領導好還是內行領導好,還

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