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古跡拆、保是與非
江蘇常州市的寨橋鎮中橫跨釆菱港水道的老石橋數年前拆除
了,聽說當時有過非議。時隔幾年的不久前,又有人提到此事,
作為批評當地政府不重視曆史人文古跡的一例。這也許是出於對
家鄉的熱愛出乎有責任感。其實我對那座老橋所懷的感情也很
深。我老伴是寨橋鎮人,年輕時去嶽父家必要從那橋上走過,趟
數難以計算。後來寫小說,常常是因那裏的人和事觸發靈感;上
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上影廠電視部和上海電視台先後攝製根據我
小說改編的《造屋風波》和《新樓後邊是老屋》兩部電視劇,我
都建議在寨橋一帶選取了大部分外景,都有那座老環洞石橋的鏡
頭。拆除老石橋的是與非,究竟應當如何正確看待,值得認真深
入探討。
橋,存在的意義就是為方便交通,是極其簡單淺顯的道理。
但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發展,高高隆起層層石級的老式環洞石橋,
顯然就不能供自行車、摩托車、拖拉機、汽車通行,不能適應新
的時代社會生活的需要;雨季河水上漲時,老寨橋狹窄的橋洞限
製了水的流速,使兩邊水位落差過大,阻礙運輸船隻通行,多次
造成事故。而現代交通需要的,是引橋長、坡度小、又寬又平坦
的新型橋梁。拆去老石橋,是交通發展的需要。
有人會說這橋曆史悠久,有古跡文物價值。說句實話,我不
太讚成把古的東西一律當成珍寶當做神聖的至高無上的。人類就
是在不斷摒棄舊的事物而推動曆史前進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寨
橋隻是清道光二十一年造的,傳說明朝朱元璋手下大將常遇春曾
在附近圩裏安營紮寨,因之稱做寨橋。這也不過是傳說,其實也
是穿鑿附會,又有什麼文化價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樣的橋
每個鄉鎮都有幾座,哪座城市沒有幾十座,哪一座沒有一點類似
這樣的傳說,如果都保存了,我們現在的村鎮建設和交通又如何
發展?城市的現代化建設又怎麼實現?
據說,江蘇某市市區改造時要拆一座老橋的石料全部賣給無
錫,有人認為賣掉就是“敗家子”行為。這我也難以苟同。無錫
來買古石橋拆下的石料移建到他們那裏,如果因無錫有規模較大
的古園林和仿古影視基地,有相匹配的環境,它外形的古樸美才
能協調體現,也才能發揮它交通以外的觀賞和布景作用,才有現
實的存在價值。周莊、同裏、烏鎮等較為完好地保存了完整的江
南古鎮的典型風貌,是個水鄉古鎮風情“博物館”,如果移建到
那裏,也無不可;而這個市的所轄地區早先保護古跡意識淡漠,
大量拆舊,已沒有周莊、同裏那樣的完好古鎮,也沒了無錫那樣
的規模園林和仿古影視基地,石料不賣,留著做什麼?移地重
建?移到何處?建了有什麼意義?還有,這個市的市區有座老石
橋,旁邊緊挨著已經另造了寬闊的平橋,四周已都是現代麵貌的
高樓大廈,卻偏偏還留著它,孤零零匍匐在那市區主要馬路旁,
那景象好像一個一身西裝革履的人留著前清的辮子,顯得怪模怪
樣的。那老橋既無利於交通,也有礙觀感,留著究竟有何意義?
這種一概反對拆舊的“義憤”,一是狹隘的地方主義,認為
賣給無錫就是敗家,似乎無錫就變成了日本、美國;自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