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 / 2)

枕猶聞半夜鍾。”孫覿詩即證明

了張繼所寫是實,於是也廣為

人知。他的著作至今仍在流傳:近十幾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等

四家出版社出版的《宋詩三百

首》等四種詩選收錄了他的詩

作。孫覿的書法造詣也頗深,《宋元尺牘》、《三希堂法帖》均

收輯了其墨跡,鎮江焦山尚存

其所書《吸江亭詩》石刻也是

他的手跡……孫覿詩歌與書法

的成就,似又應得到肯定。

文人孫覿其實,我們回眸曆史人物,如果僅僅為肯定或否定他本人,就

太狹隘太膚淺了;該是通過審視,使真相更清楚、是非更明確、思

考更深刻、認識更升華、於今更有用。隻顧考證,溫古不求知新,

不求有利於我們認識新事物的創意、新意,是陳腐的學風。更有一

種論史者,一發現當地有哪個曆史名人就大驚小怪,就幫其摺掉

毛邊說光邊,拚命做“藝術加工”,竭力美化、神化——把他們美

神了,跟他們拉扯上關係,似乎就能給我們當地人臉上也貼著了

金撐了腰,實在是阿Q有點想也姓趙的光。想想也難怪,晚清八

旗子弟依仗先祖榮光作精神支撐呢,小農民以攀附為滿足的心理

隨時前進也該有點現代特征的表現嘛!安徽亳州和渦陽不是也為

爭老子的出生地而鬧得不可開交嗎?新近常州有人突然“發現”好

幾個震古鑠今的特大曆史文化名人竟是出生於常州。我初聽說倒

也心一喜眼一亮,仿佛自己身上也多沾幾分仙氣,臉上也能多添

幾分佛光;然而再想想心裏又總有點不踏實,總怕哪天那些特大

名人有史記載的真正的出生地發覺我們在“爭”他們的老祖宗,會

與我們打起筆墨官司,而我們又拿不出硬邦邦的證據,反而要被

人家臉上刮掉一層皮。亦如孫覿,或可算武進地區曆史上所出最

大的官,作為武進人的我,起初聽說他,還真有點自豪和激動;稍

稍查閱了點史料,覺得自己也幼稚了淺薄了,也覺得這種心理有

點可憐兮兮,不由臉紅心跳。如果為了刻意美化他而違背曆史事

實和混淆是非功過大做文章,總覺得太荒唐了一點;如若為抬高

他把他說成是蘇東坡的私生子,也似乎太庸俗太低檔了吧?常州

人要占蘇子佛光,難道甘願當其私生子?常州女人難道以與蘇東

坡私通為榮?我若是孫氏族人,自當會感到是本族的恥辱。

我這人生來麵嫩膽怯,不善於想象,不會像電腦製作騰雲駕

霧那般製造這樣的奇特“發現”,更不善於用此“研究成果”或

討好什麼人,或為自己強壯行色,總怕遇到內行被戳穿西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