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名家係列之三:張先 柳徑無人,墜飛絮無影
國學
作者:孫聚成
暮春的嘉興,仍是姹紫嫣紅,芳草如茵。張先一覺醒來,已是太陽西下的傍晚。他端起酒杯,一邊敲著幾案哼起小曲,一邊欣賞著窗外的美景。
這是慶曆三年,張先已經53歲,卻依然擔任著嘉州小倅這樣無足輕重的小官職。但是,正是這樣的小官,讓他沒有生存的壓力,遠離官場的爭鬥,消解了濃得化解不開的愁情恨意,擺脫了世俗與內心的束縛,張先反倒過著讓人羨慕不已的悠閑自在的生活。
人生早已經曆了太多,正如張先所寫的《行香子》一詞中“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所表達的那種意境都漸漸遠逝。此時的張先,已經用他最經典的語言“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墮飛絮無影”,這三個含“影”的句子,贏得了“張三影”的大名。
研讀他的詞作,覽閱他的人生,品味他的性情,張先的一生,都可以通過這個“影”字來一一參悟!
“雲破月來花弄影”。大宋的天空沒有任何汙染,星星月亮都如身邊的寶石般清澈,江河湖泊如鏡麵般透明,張先喜歡美景,更喜歡這樣的慢生活,一壺茶,一杯酒,一首詞,處處都是人生的恬淡與安寧。
張先詞風含蓄雅致,他往往通過物影來表現景物的動態美和朦朧美,筆下那種情景更是令人愛憐。如他的《滿江紅》:“飄盡寒梅,笑粉蝶遊蜂未覺。漸迤邐、水明山秀,暖生簾幕。過雨小桃紅未透,舞煙新柳青猶弱。記畫橋深處水邊亭,曾偷約。”寒梅飄盡,早春將至,這一切似乎是不期然而然的,所以連最殷勤、最愛熱鬧的粉蝶遊蜂也未曾察覺;漸漸地水藍了,山綠了,大地回春,人們開始感到融和的淑氣;浴雨的桃花初放,色澤尚未殷紅;縈煙的新柳才青,長條還很纖細。幾句簡單的言詞,就給我們的心靈留下了一幅山水寫意畫卷,這種魅力浸透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心為之顫動。
張先在詞中寫他故鄉春光的豔麗,寫異鄉秋色的蕭索,那種恬淡和靜逸,讓我們的心靈可以永遠得到慰藉。如《惜瓊花》:“汀蘋白,苕水碧。每逢花駐樂,隨處歡席。別時攜手看春色。螢火而今,飛破秋夕。汴河流,如帶窄。任身輕似葉,何計歸得?斷雲孤鶩青山極。樓上徘徊,無盡相憶。”苕溪,在張先的家鄉浙江吳興,向以風光秀美著稱。他的詞寫故鄉,獨取白蘋、碧水等色調鮮明的景物,便組成一幅明麗的畫麵:汀上蘋花盛開,潔白似雪;苕溪青波漣漣,水色如碧。“白”、“碧 ”二字,濃淡相宜,點染出江南的無限春意。這樣的江南美景,在當代工業汙染的滾滾紅塵中已是無處追尋,幸好有張先,有他留給我們點點記憶,讓我們可以尋夢於他的詞境。
“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隻為風月情濃。張先就是這樣一個流連於風月之人。他愛花護花憐花惜花,是眾多紅顏若許的多情文人。張先的詞中是不老的愛情,永遠的相思,道不盡的悲歡離合,抒不完的曲折幽怨。張先用他那溫婉的筆觸,描寫人間男歡女愛,至今讀來仍會讓我們口齒噙香。
年輕時的張先風流倜儻,曾喜歡過一個小尼姑,兩人卿卿我我,如膠似漆。後來庵裏嚴厲的老尼姑把小尼姑關在一個池塘中心的閣樓上,不讓這對男女再來往。但為了相見,每當夜深人靜之際,張先便悄悄地劃船過去,爬上小尼姑放下的梯子,翻牆進屋。後來,兩人被迫分開,但張先始終難忘這段經曆,還寫了一首叫做《一叢花》的小詞:“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詞語脈脈深情,使之成為眾多青年男女對青春的珍惜,對愛情的期盼的寫照。據說當時的歐陽修非常喜歡這首詞的最後一句,有一次,張先去拜訪歐陽修,歐陽修一聽通報,馬上倒履相迎,並稱他“桃李嫁東風郎中”。
張先一生富貴閑適,好歌筵酬唱,耄耋之年,仍然十分風流。據傳他80歲的時候竟然娶了18歲的一個小美女為妾,還生育兩子二女。蘇軾和朋友們得知後,前去拜訪,並讚歎張前輩得了這樣好的一個娘子,不知道有何體會?張先十分高興,出口成章,“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發。與卿顛倒本同庚,隻隔中間一花甲。”好友蘇軾則贈詩“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引用唐人元稹所寫的《鶯鶯傳》(元代發展為曲劇《西廂記》)的故事來嘲笑張先的拈花惹草。蘇東坡比張先小46歲,在生活中,他很喜歡張先這個老頑童,張先也“為老不尊”,兩人之間,戲謔打趣居多。張先病逝之際,蘇軾特作了《祭張子野文》以尊師禮紀念張先:“我官於杭,始獲擁彗,歡欣忘年,脫略苛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