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00強之考:中國大企業與德國小企業(2 / 2)

從企業的管理方式來看德國企業小而靈活,組織和管理結構與傳統家族式企業類似,管理扁平,有利於快速決策、抓住機遇。中國的企業集團們有多少還在經曆著缺乏彈性、官僚作風、勞動分工過細以及遠離顧客等等“大企業病”的困擾。

從技術創新和研發來看

這絕對是德國企業引以為傲的地方,也是德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源。德國的企業非常注重研發和技術創新,如德國工商會的負責人所說,“企業無論怎麼難,研發都不會減,德國科技研發投入中三分之二來自企業,80%以上大企業擁有獨立研發機構。”同時,德國的企業還非常注重研發的持續性,即便在金融危機時期也未停止過。你可能很難想象一家中小型鍾表企業擁有3000多項專利,一家生產玩具模型的企業擁有5500多項專利發明,如此強大的技術支撐成為每家企業獨有的競爭優勢,讓多少競爭對手望塵莫及。

而中國的很多企業具有急功近利的賭徒心理,更願意通過廣告、促銷等爭一時的風光,卻不願意踏踏實實的研發求得長久優勢。

從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來看

德國的小企業由於其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重心低,抗風險能力非常強。二戰後由於巨大的需求,德國快速發展了20年,90年代德國經濟開始放緩,曾一度被稱為“歐洲病人”,但是德國的“隱形冠軍”企業年均銷售額增幅卻達到8.4%,遠高於所有德國企業的年均增幅,還有82%的“隱形冠軍”捍衛甚至是擴大了在各自細分市場上的領先優勢。尤其在汽車等製造業領域,德國的企業在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期間依然實現了逆勢增長,強大的競爭力功不可沒。

相較之下,很多中國的大企業有些慘,錢荒壓垮鋼貿企業,政策紅利的釋放、市場的衝擊讓煤炭企業迅速進入了“寒冬”,全球的金融危機席卷了絕大多數企業,據統計1000多萬家中小企業破產,大企業均有不同程度的倒退,海外市場收入不足正是切中的痛點,抗風險能力著實讓人擔憂。

從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來看

中國和德國在經濟發展中有一個相似的地方,都經曆了近20-30年的高速發展,難能可貴的是德國的學者沒有迷失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喜悅中,在危機到來之前就開始思索,經濟奇跡能持續多久?什麼是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等?研究發現,由需求刺激的快速發展難以持久,建立核心競爭力才是持久發展的根本,於是將研究創造的哈爾茨堡模式逐步應用到德國企業當中。20世紀60年代,當德國經濟麵臨高速發展之後的衰退時,一大批德國企業由於改變經營理念而受益。

同時,麵臨經濟的衰退、產能過剩、資源可能的枯竭等問題,曾經的中堅企業也毫不畏懼,積極尋求轉型,尋求浴火中的重生。德國最知名的鋼鐵企業之一克魯伯公司就是典型的例子,在60年代鋼鐵仍存在較大需求的時候克魯伯就開始產業上和技術上的戰略性轉變,由鋼鐵初級製造轉為鋼鐵的深加工,專門生產無縫鋼管和特鋼,其質量和技術有口皆碑。正因為從60年代初級鋼材需求旺盛時便開始進行產業升級,結果發展到現在仍然是鋼鐵巨人,屹立不倒。

中國目前也正在經曆經濟高速發展後的緩衝,產能過剩、資源枯竭、競爭激烈一係列問題日益凸顯,轉型升級是唯一的出路,在真正的危機到來前,更應該思索我國大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到底是什麼。

真正強大的企業從來不懼競爭。德國的中堅小企業有兩大特點,之一就是不怕競爭,它們有足夠的自信在競爭中打敗對手、活下來;之二是市場,真正優秀的企業從來不缺市場,德國那些“隱形冠軍”們占有著令人咂舌的50%-90%的海外市場。

在這個最好的時代、在這個最壞的時代,企業是這個時代經濟發展的主角,競相演繹著經濟發展的傳奇。中國在特定的發展時期,形成越來越多的大企業無可厚非,“大企業時代”也好,“小企業時代”也罷,適合自己的企業形態是最好的,但是無論何時,“核心競爭力、唯有核心競爭力”才是企業永葆基業長青、國家繁榮昌盛的不二法門。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大企業們,除去政策的傾斜、政府的庇護、資源的壟斷、經濟高速發展的紅利……,如何構建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時候思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