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強之考:中國大企業與德國小企業
高管商學院
作者:牛海姣
近幾月世界《財富》500強、中國500強、中國民企500強等“500強榜單”接連出爐,《財富》500強中國上榜95家企業,實現連續十年上榜企業數量和規模的增長,排名第二,已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按照這樣的增速,大有超越美國,坐上世界500強企業數量“頭把交椅”的趨勢。
中國500強的門檻今年又提升15億,看到了中國大企業的成長。同時,據統計2012年中國企業500強納稅總額為3.3萬億元,占2011年我國稅收總額的37.24%,將近四成;且各大企業橫跨經濟發展的各個行業和領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領頭雁和風向標。
麵對大企業對經濟社會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強勁的發展勢頭,很多人認為,中國已經進入了“大企業時代”。
從這個角度來看,德國應該算是實打實的“小企業時代”。在近十年的世界《財富》500強評選中,德國上榜企業的數量始終不慍不火,基本均在30家左右,遠低於美國、日本等;而且支撐德國經濟發展的也不是那些“西門子們”,而是數千家中小型企業,它們解決了國內大概80%的就業,各類產品占德國70%的市場份額,創造利稅的半壁江山,貢獻40%的GDP。
“大企業時代”怎麼樣?“小企業時代”又如何?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組數字,中國近30年經濟高速發展,經濟總量連年攀升,逐步成為世界第二、第三,年出口總量基本居世界前列。德國麵積差不多為中國的三十分之一,人口為中國的十五分之一,曆年來經濟總量基本穩居世界前五,出口總量常年穩居世界冠軍。如果說“國家繁榮靠經濟,經濟繁榮靠企業”,可見經濟的繁榮與否與企業的大小沒有必然關係,不一定隻有“大企業”才能引領經濟的繁榮。
仁達方略認為,能真正引領經濟繁榮的不在於企業的形態,而在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縱觀中國的“大企業”與德國的“小企業”,會發現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又體現在方方麵麵:
從企業的產業選擇和布局來看
中國的大企業們發展到一定階段,絕大多數會追求多元化,且很多還是非相關多元化,互聯網企業去養豬、能源行業進入酒店業、科技企業涉足房地產等等不勝枚舉,哪個領域都要插一腳,哪份錢都要賺一筆,最終多數都發展成了跨行業、跨地域的大型企業集團,發展得好不好不說,反正規模是上去了。
反觀德國的企業,99.7%都是中小企業,幾乎全部追求的都是經營的專業化和地域的多元化:一旦進入一個行業就會專注於此,絕不會因為其他行業“錢景”更好而插一腳,通過專業化的經營在其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深度發展,力爭在細分領域做到極致,但是為了擴大市場,會注重地域的多元化,所以多數德國小企業走向了國際市場。
從國際市場份額來看
海外市場份額和收入是全球化能力的重要體現。我國的大企業海外市場份額基本都在10%左右甚至更少,德國的很多“隱形冠軍”小企業們海外市場份額基本達到50%以上。生產濾水器的布裏塔公司占據全球同類產品市場份額的85%;豪尼公司製造的卷煙機占全球市場份額的90%;專門運送葡萄酒的希拉布蘭德公司占有全球市場份額的60%,他們的市場份額連那些跨國公司也無可比擬,雖然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們的產品。
海外收入也是一樣,優秀的全球性企業有52%的收入來自本土以外的國家,日本這項比例為33%,反觀中國企業,即使吸金能力最強的工行,其境外收入也僅占總收入的3.49%,不少資源性企業及壟斷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則更低。
從經營理念來看
德國的小企業講究產品質量第一,認為質量是競爭力的根本。有一家德國企業叫博世公司,生產電鑽,曾經麵臨這樣一個問題:由於電鑽質量太好,久用不壞,在國內竟然沒有了市場和銷量。解決這個問題就麵臨兩種決策:一是降質量換取市場,這比較容易實現;二是開拓新的市場,但這樣投入多且難度較大。德國企業選擇不降質量、不降價格,去尋找適合他們的產品、價格的市場,它努力去開拓北美,最後它成功了,反倒成就了這家企業走向國際化。
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中國,恐怕有相當的企業會選擇第一種,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多人都會特別懷念上世紀80年代我們生產的暖壺、水桶是那麼耐用,買的鞋子是多麼耐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