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借用人才成本高昂,但大多數企業使用他們時仍然毫無章法:在美國,普通企業並不雇用臨時工或合同工,但在5%的企業中,借用人才的使用率達到37%。有些企業高估了雇用臨時工的靈活性:根據比德韋爾的另一項研究,業務不景氣時,企業很難裁掉臨時工。很多雇主高薪請來外援,讓他們參與核心任務,而非臨時項目,導致企業對其過度依賴。
3.如何改進招聘工作
選聘人才可能是對一個組織最大的挑戰。招聘過程包含兩個階段。一是吸引優秀人才。管理者可能很享受被求職者團團圍住的感覺,認為這證明了該公司是有吸引力的雇主,而且招聘工作進展順利。但逐個考察求職者的成本很高,而且供過於求的狀況實際上說明招聘工作存在問題。明智的管理者希望候選人少而精,為此需要設置嚴格標準,嚇走條件不夠的求職者,或表明你的組織並不對所有人敞開大門(以海豹突擊隊為代表的美國特種部隊就很擅長這種策略)。嗅覺敏銳的招聘者還能發現“被動型”人才:這些人並未打算跳槽,但收到邀請也會考慮。
第二個階段是確定人選,這個過程同樣困難。候選人可能會誇大其資質,很多管理者又不善於判斷誰真正擁有職位所要求的關鍵經驗,因此除非受過專門訓練,否則招聘者可能會被個人偏見左右。
好在有解決辦法:招聘外包。除非你長期招聘某類專門人才(例如財務、谘詢行業),或招聘規模很大,否則不如通過中介將候選者縮小到合適的範圍,這樣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4.如何培養內部人才
企業高度依賴外部招聘的現實,源於一個惡性循環:領導者擔心員工可能離開,不敢讓他們承擔更大職責,而得不到提拔的員工的確常常另謀高就,進一步加深了管理者對現有員工穩定性的擔憂。
在會計等專業服務行業,企業普遍對員工發展投入巨大。這些專業服務公司雖然離職率高,卻能保持很強的盈利能力。原因在於,在這些行業,學校教育隻是職業訓練的一小部分,員工的技能大部分是在實際工作中學到的,而他們的工作同時能為企業帶來收入。這種模式早已見於木工等行業(學徒製)。
這種員工發展模式值得更多企業采納。技術、銷售、管理等企業最需要的技能,隻能在實際工作中鍛煉出來。拓展任務是在實踐中學習的最佳方式。員工的技能拓展最好由直接主管負責,因為他們最清楚員工是否準備好接受新任務,以及能否參與合適的項目。這樣可以避免對員工發展前期投入過多、等待回報時間過長(或者讓競爭對手挖走你培訓好的員工,坐享其成)。
如果員工希望得到課堂培訓,不妨為他們報銷學習費用。很少有企業充分利用這種員工發展模式,但助學項目好處頗多。員工隻在休息時間上課,工作時間不會減少。根據我的研究,為員工學習培訓出資的企業對優秀人才更具吸引力,而且離職率更低。
5.如何幫助員工規劃職業前景
留住優秀人才的最好方法,就是為他們提供別處沒有的機遇。問題是,職場充滿不確定性,類似“5年內你會升到這個位置”的承諾隻能是畫餅。
為避開這個問題,有些公司設置了透明的“內部人才市場”。一旦有職位空缺,員工可以參與公開競聘。美國海軍的“海洋勇士”( Sea VVarrior)項目走得更遠,不但敦促士兵參與合適的任務,而且設置額外獎勵,鼓勵士兵報名參與不受歡迎的任務。
企業管理者日理萬機,不免把人才管理排在待辦事項清單的最後,心想“早晚會處理”。為人才管理投入精力,短期內確實會增加你的負擔;但長期來看,這有助於排除運營中不易發現的問題,為企業帶來巨大回報。
參照以上五個問題省察企業的人才管理,可以留住更多有抱負的人才,降低對價格昂貴的外部招聘或臨時外援的依賴,並讓員工看到,他們的工作通向更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