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線經理的人才管理課(1 / 2)

一線經理的人才管理課

高管商學院

作者:彼得·卡佩利( Peter Cappelli)

一線管理者正取代人力資源部門,更多地承擔起人才管理的職責,這是近10年間的普遍趨勢。這部分是因為經濟衰退期問,很多公司為削減開支,大幅縮編人力資源部門;更重要的是,從很多方麵看,日常業務負責人能最有效地管理員工。在2005年澳大利亞的一項調查中,70%的受訪者認為在他或她的公司,最近5年中,一線經理承擔了很多人力資源工作。在2013年一項針對英國企業的調查中,高管普遍認為,在製定員工發展目標時,他們比人力資源部門發揮了更大的作用。這一潮流同樣波及美國:45%的受訪企業計劃在2013年年底前重組人力資源部門。CEB谘詢公司的—項研究表明,如果一線經理代替人力資源部門,負責招聘、績效管理和員工留任,企業在這些方麵的表現將提升29%。

對很多一線經理來說,進入人才管理者的新角色並非易事。人力資本投資的不確定性很高,其回報不像設備投資那樣可以準確預測。研究表明,關於如何管人,不少廣為接受的理念其實是誤解。

思考以下問題,將使新近接手人才管理的高管(乃至整個管理層)有所收獲。資深人力資源專家對下述先進管理方法並不陌生,但極少公司將其付諸實踐。

1.我們的人才需求是什麼

關於人才管理,管理者要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是否掌握了足夠的信息?假設你正考慮與哪家零部件供應商合作,你需要評估各家供貨商和它們的出價,分析庫存過多或不足帶來的損失。但關於人力資本投資,你手上的數據往往不足:你最好的員工是哪些學校、中介機構、競爭對手送來的?職位空缺或人浮於事的成本是多少?有多少空缺可由內部員工填補?這是否與你對員工發展的投入成比例?每個職位的離職率是多少?你手下員工的業務水平有何差異?問問自己,能否迅速回答這些問題?

關於這些問題,你掌握的信息可能是錯的。例如,關於人才管理的一大誤解就是,業務表現不佳是個人之咎。研究表明,所謂“A級員工”,基本上隻是個傳說:無論表現優秀、一般或糟糕,原因往往並不在員工自身,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工作環境、管理體係,以及員工得到的支持。哈佛商學院的鮑裏斯·格魯斯伯格( Boris Groysberg)的研究表明,挖來競爭對手的明星員工很少讓企業真正受益,因為你挖不來讓那位明星得以閃耀的支持體係和工作環境。員工能否人盡其才,取決於他或她是否在合適的崗位上,並有一個好領導。投入金錢和精力進行“人才升級”之前,不妨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2.如何滿足我們的人才需求

管理者常把外部招聘當作獲得人才的惟一途徑。如今美國大企業中60%的職位空缺由外部招聘填補,而30年前這一比率僅為10%。這部分可歸因為從終生雇用到靈活就業的觀念轉變,但也源於雇用決策失誤、員工發展缺位,以及“A級員工”神話的泛濫。滿足人才需求實際上有三種途徑:通過招聘,買來人才;提升現有員工,培養人才;外包或請臨時工,借用人才。

選擇哪種方式?成本是首要考慮因素。我在沃頓商學院的同事馬修·比德韋爾(Matthew Bidwell)經對比研究發現,外部招聘人員需要3年時間,才能達到提拔到相同職位的內部員工的業績水平;內部升職員工的薪水卻需要7年才趕得上外部招聘的高管。此外還要考慮搜尋外部人才的直接成本,和內部候選人士氣低落、離職率高的間接成本。從外部引進人才的成本通常高昂得多:借用人才成本則更高,因為人才中介和業務外包都價格不菲。

再考慮風險。內部挖潛雖然省錢,但因為周期長,出問題的可能性更大。比如你現在正培訓員工掌握某些技能,你能確定5年後這些技能仍然有用嗎?他們能長期為公司效力嗎?通過外部招聘,你能得到現成的人才,但顯然必須出價更高,而且外部招聘人員來到新環境,同樣需要一段預熱時間。大部分合同工具備快速上手的能力,因此外借人才來了就能用,可你願意出大價錢嗎?如果你清楚企業未來的需求,並確信能留住人才,內部挖潛不失為良策;否則不如多花點錢,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