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個古文字學家之間的恩怨芥蒂(1 / 2)

兩個古文字學家之間的恩怨芥蒂

科技與人文

作者:韓三洲

人人心中都藏有魔鬼

92年前的1922年,北京大學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考古研究機構,即北京大學國學門考古學研究室;62年前的1952年,該校又在新中國高校中設置了第一個考古研究機構,即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正因為有著這樣兩個貢獻,有海外學者評介說,中國的考古學在北大。為此,兩年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編輯出版了一大本《記憶——北大考古口述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書中彙集了17位曾在北大學習工作過的老先生的訪談錄,萬千往事,娓娓道來,成為一部生動鮮活的北大考古係的“口述史”。

書中有一篇是對北大老教授高明的訪談,讀來很有意思。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年近9旬的高明之所以能成為在中國頗具影響的古文字學家,純屬有著自學成才的“異稟”。據他本人所述,他來北大以前的經曆與眾不同。因為他是隻讀過兩年小學的學徒出身,10歲喪父,14歲學徒,說是去學做衣服,其實就是一個給老板洗碗做飯帶孩子的小傭工。後來就跟人開始從《三字經》自學古文。1949年到1952年為天津市勞動局幹部,在讀過王國維的著作與顧頡剛的《古史辨》後,便突發異想,辭掉了勞動局的幹部工作,以學生身份考進了北大曆史係考古專業,後成為著作甚豐的古文字學家。訪談中,高明除去講述了幾十年來在北大考古係所經曆的滄桑往事,還另外提到了一樁他本人不太願意觸碰的恩怨芥蒂。而這件不愉快事情的當事人,就是當年蜚聲中外的古文字大師同時還兼任北大副校長的朱德熙先生(1920—1992)。

據高明講述,那是在1978年香港中文大學召開的一次國際古文字會議上。這也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北大學界第一次參加的國際學術會議。參會的有朱德熙、高明等三人。參會之前,每人先提交一篇論文,再合編成書。論文集中收有朱德熙的文章,是根據兩個戰國古印來考證戰國官吏的論文。但高明從文中發現,朱德熙所援引的這兩個戰國古印卻是後人偽造的,均為假印。高明說,朱的年齡比我大,資格比我老,我很尊敬他,平常來往較多,關係比較好。因為擔心在會議期間人家提出質疑,給他造成被動,於是就在開會前給他打了個招呼,說這兩個印是靠不住的,如果真有人提出質疑,你自己要有所準備。但沒想到的是,高明的好意提醒卻被誤解了,朱德熙聽了很不耐煩,反問道:“你怎麼知道是贗品?”高明講了這兩個戰國印是贗品的三個原因,可對方根本聽不進去,表情很是反感。當時參會的有一個專門研究古印的香港學者,也看出這印是假的,原準備在會上提出這個問題。高明去勸他不要提了,因為朱先生聽了接受不了,會不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