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個古文字學家之間的恩怨芥蒂(2 / 2)

令高明沒想到的是,好心提醒的結果是直言賈禍,也為他以後提升教授鬧出了好多曲折。第一次評教授,由於朱德熙不同意,高明落選。為此,當時的中國科學院的著名學者張政烺還當場與朱爭論起來,但也無果而終。兩年後,高明第二次申請教授,由古文字學界的著名前輩胡厚宣、張政烺寫推薦材料,但作為評審組組長的朱德熙,又當場將其刷下。到了第三次參評前,考古係主任宿白找高明談話,問他怎麼得罪了朱德熙?由於前兩次都是朱校長把你刷掉的,讓高明去朱先生家賠禮道歉,說有什麼錯誤,自己做一個檢討。因為係裏隻能推薦三次,兩次都未成功,這是最後一次機會了,如果再失敗,提教授的機會就沒有了,如不去道歉求其諒解,最後的失敗自己負責。聽了這番話,高明深感失望,因為此時他已有兩部古文字著作出版,還被評為北京市教學優秀獎,卻兩次評審不過關,問題不在業務能力,主要是朱德熙在擋道。如果說因為指出假古印一事而得罪了他,那麼,自己寧肯不要這個教授的學銜,也不去違心地把錯誤說成是正確的。後來這次評審的結果出人意外,高明是以20票讚成、一票反對通過的,經過幾年折騰後,終成教授。後來,申報博士生導師仍需通過朱德熙這一關,但高明不願再找麻煩,便主動放棄,未去申請。期間曾接到十多封請求報考博士研究生的來信,由於他不具有博士生導師資格,也隻有一一回複拒絕了事。

高明在訪談中說,後來朱德熙先生全家移居美國後,不幸患了癌症。李零教授去看他,回來告訴高明說,朱還主動提到了他,說“我不該對高明那麼苛刻”,頗有後悔之意。查考《朱德熙先生紀念文集》,內有李零的一篇文章《最後的電話》,裏麵有一句提及,“例如他就不大讚同太鑽牛角尖和認死理,甚至對自己過去的某些‘苛刻’做法感到懊悔。”

其實,人都是有弱點的,聽不得不同意見。利用職權挾嫌報複、給人穿小鞋,不僅是當下官場常見的潛規則之一,也蔓延至學術界這樣的科學殿堂了。由此可見,在學問上堪稱博大精深者,人性中猶存幽暗之處。正如西諺所言,人人心中都藏有魔鬼。但難能可貴的是,朱德熙晚年對此事能有所反思、有所懊悔,能認識到當年確實不該因為個人義氣而對他人如此苛責。如此來看,對朱德熙先生,仍當以“一眚不掩大德”的古訓論之。

(作者為曆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