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閑話唐朝的“房地產”(1 / 2)

閑話唐朝的“房地產”

科技與人文

作者:陳忠海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正經曆著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房地產熱”,要想輕鬆搞定一套住宅,還真不那麼容易

一般人對唐朝“房地產”的認識,恐怕跟兩位詩人有關:一個是白居易,辛苦一生也沒能在工作過的長安買上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朋友開他的玩笑說,“白居易,居大不易”;另一個是杜甫,他寫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他們的經曆都似乎是說,在唐朝,居住是個問題。這與實際情況是相符的,因為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正經曆著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房地產熱”,要想輕鬆搞定一套住宅,還真不那麼容易。

開發商:有人成了首富

嚴格說來,唐朝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房地產開發商,在整個中國古代都沒有,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產權早就明晰了,都是皇帝的,怎麼去開發呢?但是,人的居住需求是剛性的,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房子,需要房子就得有人去開發。通過買地建房再出售從而獲利,這件生意在唐朝也有不少。

最常被人津津樂道的唐朝地產商首推竇乂。這個人出身貧苦,靠勤奮和聰明賺取了第一桶金,有一些實力後,他花3萬錢在長安城南買了一塊地皮,有10多畝大,算下來一平米隻合3錢。當時一個九品官的月薪是1.6萬錢,所以這塊地跟白揀的一樣。為什麼這麼便宜?因為這裏地段雖不錯,卻是個大坑,一下雨就積水,現在變成了臭水塘。竇乂花錢把坑填平,蓋了20多間店鋪並出租,建成了一個市場,生意很火,每天都能收到幾千錢的租金。竇乂在房地產上嚐到了甜頭,以後又開發了其他項目,得了個“竇半城”的名號,成為當之無愧的長安首富。

還有一個地產商名叫裴明禮。此人在長安城的金光門外也看上了一塊地皮,雖然沒有水,卻有很多瓦礫,清理起來費工費錢。他想了個辦法,在地裏豎了一根木杆,上麵掛一隻筐,對外說誰能揀地裏的瓦礫投進筐裏就獎勵誰,這一下子吸引來很多人。但“十百僅一二中”,獎金沒發出去多少,瓦礫卻讓人搶光了。他又讓人在這塊地上養牛,積攢了很多牛糞。於是再種上果樹,果子下來“所收複致巨萬”。這時這塊地已經花果飄香,裴明禮在上麵修建了一些別墅對外出售,獲利很大。

房奴:已經開始異地上班

在唐代,當一名公務員較之前代算是幸福的,這主要體現在退休或離職後的待遇方麵。唐代以前,退休或者離職不僅失去了公務員的身份,而且也失去了相應的待遇。在職時配的車、住的房子都是公家的,退休或離職後就連工資都沒了,更不要說住房、公車。從唐代開始,公務員退休後可以拿到養老金,標準是在職工資的一半,但公家配的房子必須馬上騰出來。

那麼住在哪兒呢?這就要靠自己去解決了。唐代是幹部異地交流、異地輪崗最頻繁的時代之一,很多人往往幾年就換一個地方,居無定所,一旦退休或離職,才發現連個養老的地方都沒有。還有一些低層級公務員,公家解決房子也有個過程,可能還得“排隊”。所以,住房對當時許多人來說都是一件大事。

白居易在29歲那年考上了進士,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是天賦、勤奮外加運氣的結果。此後他有了一份正式的公職——校書郎,品級九品,每月有1.6萬錢的工資,但這個收入水平在長安根本買不起一套房子。他開始住在永崇坊的一個道觀裏,後來在常樂裏租了幾間茅屋居住。常樂裏在長安東郊,他上班的地方在大明宮,路太遠,隻好又養了匹馬代步,相當於買了輛私家車,加上雇傭人,白居易的日常生活開銷不小,每月省吃儉用,隻能勉強把一半的工資存起來。他打算攢錢買房,但是攢了10年仍然不夠在長安城買房,失望之下,他到長安以東的渭南縣買了一座宅子。這裏相當於北京的燕郊,白居易平時幹脆住到單位裏,休息日回渭南,過起了異地上班的日子。

韓愈當過吏部侍郎,地位比白居易高,也買過房,用的是積攢了30年的工資和給人撰寫墓誌銘的潤筆。買完房的那一刻,韓愈恐怕沒有多少喬遷新居的欣喜,更多的是被淘空的感覺。這從他寫的一首詩中可以讀到:“始我來京師,止攜一卷書,辛勤三十載,以有此屋廬。此屋豈為華,於我自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