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造成政府支出擴大嗎
國際
作者:維托·坦茨
政府支出擴大是為了抵禦年老、疾病、文盲、家庭負擔等引發的風險。然而,這些風險與全球化沒有任何聯係
在過去的二十年多中,經濟學界關於全球化的研究文獻越來越多。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全球化帶來了“損害效應”。每當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七國集團或八國集團(G7-G8)、二十國集團(G20)或其他國際組織召開會議時,就會有反對全球化的示威活動發生。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造成了世界經濟衰退,一些經濟學家將此危機歸咎於全球化。
曆史分析發現,全球化並非一種新現象,它已經持續了幾個世紀。例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就有力地推進了全球化進程,給世界帶來了諸多變化。麥哲倫的環球之旅則開辟了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的貿易路線,也是對全球化的重大貢獻。蘇伊士與巴拿馬運河的開通同樣推動了全球化進程。在本輪全球化之前,上述事件已經改變了世界大部分地區之間的聯係,並促進了世界各國融合。
本文將集中探討全球化在經濟層麵的影響,即全球化可能增大各國麵對的風險,促使政府調整職能,增加相關支出來保護本國公民免受風險的影響。換句話說,假設全球化從根本上改變了政府職能,迫使政府增加共公支出。不過,全球化與政府職能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一些經濟學家試圖在全球化程度(例如經濟對外依存度)與政府社會保護職能(例如政府支出)之間建立起理論聯係,目前的結論還難以令人信服。
在過去幾十年中,互聯網革命給整個世界帶來了巨大變化。在此推動下,全球化進程加速。但是,每當發生戰爭、瘟疫、金融危機時,全球化進程就會減速,甚至倒退。經濟學家認為,從19世紀中期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全球化發展很快。在這段時期內,經濟自由主義推動了全球化進程,盡管後來自由主義受到挑戰。當時,促進全球化的因素包括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和政策推動。促進全球化的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包括鐵路、電力、汽車、電報和蒸汽船的發明和使用;推動全球化的政策包括讓市場更多地發揮作用。在這一時期的貿易、資本乃至人員流動變得更加開放,上千萬的人移居新的國度(Solimano, 2008年)。當時工業化國家的貿易與資本流動指數已經接近現代水平(Baldwin and Martin,1991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暫時中止了全球化進程,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延緩了全球化進程。
受數據和信息的限製,經濟學家主要是通過工業化國家來觀察和研究全球化問題。在非工業化國家中,有些是歐洲的殖民地,它們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商業聯係取決於歐洲的經濟政策。實際上,歐洲列強通常限製殖民地與其母國之間的經濟和貿易聯係。近期研究表明,從1870年到1914年,大多數拉丁美洲國家,全球化程度遠遠不及工業化國家。這些拉美國家當時的關稅水平為全球最高。
約翰·亨利·科茨沃思(John Henry Coatsworth)和傑弗裏·蓋爾·威廉森(Jeffrey Gale Williamson)指出,“從19世紀6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大蕭條’之前,拉美國家的關稅水平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地區。在1914年之前的幾十年中,拉美地區的關稅水平仍在上升。”因為“在當時拉美地區不斷發生軍事衝突,增加政府收入的需求是導致高關稅的主要原因。”換言之,是軍事衝突,而非全球化,引發了政府增加稅收的強烈需求。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工業化國家增加政府支出、提高稅率,軍事衝突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