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際新秩序下的俄羅斯領導人(2 / 3)

目前,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俄羅斯進行的上述爭論都還沒有取得最後結果。截至目前,雙方都還沒有采取不可逆轉的斷然步驟。然而,事態倒是有可能惡化到那一步的。

中國和其他與俄羅斯和西方同時具有重要關係的國家,顯然不可能在這場危機中超然物外。

中國經濟報告:如你們在書中所強調的,普京總統在俄羅斯民眾中很有聲望,公關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公關是許多國家都在使用的一種政治工具,普京的某些公關團隊其實就來自美國。那麼,我們的讀者想要透過政治家的公關形象了解他或她的真實個性,你能提供什麼好建議嗎?

作者: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正好點到了我們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導致我們寫這本書的最初想法,就是想要回答這樣一些問題:我們怎麼才能夠知道真實的普京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怎樣才能夠知道他的真實目標,亦即驅使他采取行動的真正動機是什麼?我們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務。我們提醒自己,必須認識到,“真實的普京”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我們不應該指望能夠為“普京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找到一個簡單的答案。為此,我們把他看成是集好幾個不同“身份”於一身的綜合體。我們選擇了六種這樣的身份,我們認為這六種身份最能夠反映他的思想和行為的特點。這六種身份不僅與他的個人經曆相吻合,從大處說,也與俄羅斯這個國家和人民的曆史相一致。

你說得不錯,現如今無論哪裏的政治家都在廣泛利用公共關係來塑造自己的形象。他們全都在一定程度上用盡心機塑造出自己的不同形象,有針對性地兜售給不同的對象。

不過在我們看來,了解普京的目標和他會采取什麼行動之所以困難,比起其他大多數政治領導人來,也許與他的公關團隊人為塑造的他的那些形象反而關係不大。普京有兩個與其他領導人截然不同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他獨有的,他曾經是一位做秘密工作的專業間諜。這並不意味著他在性格上必然就有什麼缺陷,而是他在作為一名情報人員的職業生涯中有意識鍛煉出來一種特殊技能,隻不過他現在把這種技能運用到了他的政治生涯中。做間諜,隨時隨地都必須要掩飾自己的真實身份和意圖。普京非常善於玩這一手,這也的確使他在政治交往中常常能夠取得很大的戰術優勢:如果沒有人知道他想要什麼或者他會做出怎樣的反應,那麼,他便總能夠趕在他的政治對手之前獨占先機。

難以知道“真正的”普京的第二個原因,是他善於根據情況不失時機地改變自己的戰術。西方的一些觀察家常常會把他的戰術轉變錯誤地解釋為沒有一致性,甚至說他“缺乏戰略”。我們認為普京肯定有自己的戰略,他會堅持自己的幾條不可動搖的原則,盡管隻有不多幾條;他會讓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服從於他認定的主要目標;他會盡量留有餘地,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以便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他做事情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幾乎是一事一辦。每一次與其他政治領導人打交道,他如果想在某個具體問題上獲勝,以便能夠朝向他的目標前進一步的話,他必定不敢馬虎,會非常小心地認真出牌。

中國經濟報告:我們知道,石油收入是俄羅斯和普京本人能夠硬氣的關鍵因素。如果的確如此,那麼,目前的低油價對普京在俄羅斯國內乃至在世界這個大舞台上的權威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作者:你說得不錯,石油和天然氣財富對於俄羅斯和普京至關重要。不過我們也應該知道,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財富其本身並不會自動變成普京的權威。他的力量來自他受到民眾歡迎的執政合法性。普京在國內執政的合法性是根本,沒有這種合法性,他就不可能繼續掌權,自然也就無法實現他要打造一個強大而安全的俄羅斯的宏大目標。

普京政權和俄羅斯作為一個國家的力量既來自這個國家的資源所提供的巨大財富,也來自普京善於為了達到他的目的來使用這些財富,即他善於利用這些財富來尋租。換句話說,普京的力量歸根結底來自於他所創造的那種尋租製度,從而得以確保他受到民眾歡迎,具有執政合法性。

低油價所導致的石油租金出現萎縮的確使普京感受到了真正的壓力。此前,普京從2008—2009年的油價危機中就曾經得到過重要教訓。如今,他處理起這場油價危機來就要比上一次要老到得多。不過,從目前形勢看,這一次的低油價危機大概將會比上次危機持續更長的時間。(可以回想一下,上一次油價曾經在2008年底下跌到每桶40美元左右,但沒過多久,它就反彈至100美元以上。這一次,油價大概不會如此快地出現反彈。)不僅如此,普京還必須應付西方對俄羅斯製裁的打擊,不得不拆東補西,動用俄羅斯的石油財富來擺平多方麵對資金的需求。

然而,以上所說的一切意味著,如果油價出現顯著上漲,比如說上漲至每桶75美元或者80美元,俄羅斯的事情就會好辦得多;反之,如果油價跌至每桶40美元,那就將會是俄羅斯的一場真正的災難。俄羅斯的未來確實取決於石油!

中國經濟報告:普京建立起一個魅力型的執政權威。用馬克斯·韋伯的話來說,他的政權是三種不同類型執政合法性中的一種,即所謂魅力型(另兩種是傳統型和法理型)。有人認為,普京的這種合法性至少不比美國式的自由民主差,也許還更適合於那些非西方國家。你們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作者:在我們這本書中傳遞出來的信息是,普京的執政合法性來自於這樣一個事實:他能夠向俄羅斯人民(至少其中的大部分)提供他們真正想要的東西。他甚至在1999年12月31日所謂的千禧年來臨前夕成為總統之前就已經清楚地知道俄羅斯人民需要什麼。他指出,人民渴望:1.國家和他們的生活保持穩定,有可以預期的未來;2.俄羅斯真正的國家主權和尊嚴得到恢複; 3.在經濟上能夠為人人提供機會,促進經濟繁榮;4.享有個人自由。普京在當時曾經承諾他會滿足人民的這些需求,在俄羅斯大多數人眼裏,他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的這些需求雖然有輕重緩急之分,但是也不一定需要將它們進行比較來做出簡單的取舍。特別是,俄羅斯人不願意犧牲國家的安全和主權來換取更高的個人生活水平。其實,反過來,如果民眾認為國家和個人的安全已經有了保證,他們就會要求更多的福利和個人自由。這就是俄羅斯在2011年和2012年發生的事情,當時,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的富裕階層舉行公開抗議活動,要求有更多的政治自由和權利。但是,在出現烏克蘭事件以後,俄羅斯人的關注點又重新回到了國家安全,他們把烏克蘭危機視為對自己國家安全的威脅。

烏克蘭危機導致國際環境發生變化,從而使俄羅斯人對於國家安全的那種需求一下子變得十分突出,這對於普京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這場烏克蘭危機轉移了公眾的注意力,他們不再堅持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更不會關心那些比較抽象的對政治權利和自由的要求了。不過,普京總是處在左右為難的困境之中,這一次也是如此。他滿足民眾某一方麵的需求越是成功,民眾在要求他滿足另外一些需求上對他施加的壓力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