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問題和挑戰表明,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壯大和運營,已進入一個轉型升級與質量提升並重的新階段。京津冀區域一體化戰略的推出,恰恰為濱海新區加快融入和服務首都經濟圈,帶來新一輪難得的發展機遇。在對接首都非核心功能轉移上,濱海新區既要堅持“高新高質高端”的產業方向,又要在改進服務上做足功夫,要像抓大項目好項目一樣,努力開創吸引京企持續入區落地的新局麵。在結構升級上,濱海新區要注重長遠,善做減法。在產業布局調整上,也應效仿北京的做法,果斷地剝離一些中低端製造業,使其向外轉移,特別是要向河北省轉移。
城市規劃超前布局的優勢
長期以來,包括天津在內的大城市、老城市多采取以舊城為單一中心,以新區包圍舊城、同心圓外擴的“攤大餅”發展模式。這是導致中國大城市汙染加劇、交通擁擠、房價高漲、舊城破敗等“大城市病”爆發的直接推手,也是城市規劃失準、失實、失控和隨意重來的必然結果。
20世紀80年代天津的城市布局,也具有單中心“攤大餅”特點。天津作為沿海開放港口城市,在塘沽區集聚了開發區、保稅區、港口、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等臨港產業,促使天津將單中心布局調整為雙中心“啞鈴”布局,為後來濱海新區的空間拓展奠定了規劃基礎。90年代以後,天津實施了工業東移戰略,將中心城區工業悉數遷至海河中下遊,為中心城區實現騰籠換鳥、“退二進三”創造了條件。21世紀以來,隨著濱海新區納入國家戰略,為凸顯其作為區域增長極的功能地位,天津在2009年再次調整了城市空間的戰略布局,將濱海新區核心區升級為城市主中心,增建了南港工業區,形成目前“雙城雙港、相向發展、一軸兩帶、南北生態”的T形城市新格局。2014年12月15日,長江以北地區唯一的國家級自貿區——“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獲得國務院批準成立,園區範圍涉及天津濱海國際機場(空港物流)片區、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片區和天津港(東疆保稅港)片區三個功能區,總麵積119.9平方公裏。構成天津自貿區的三個片區,均是天津新一輪城市空間規劃高起點規劃定位、重點設計和重點建設的經濟功能區,與濱海新區核心功能區高度重合,也是“雙城雙港”空間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照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願景,可進一步歸納天津空間布局規劃的創新意義。一是形態良好。形成的T形規劃布局,具有多極支撐、點軸結合、帶狀分布的良好形態,可有效抑製單極城市大團所引發的大城市病。二是結構開放。形成的T形布局,具有多元的空間結構,由濱海新區引出的三條軸線,分別指向北京、曹妃甸港和黃驊港,與“兩核三軸一帶三區”布局高度吻合。三是規劃儲備充分。形成的T形布局,按照建設北方經濟中心的功能定位度身打造,預留發展空間充裕,並配套編製了370多項專項規劃,可為承接外省區市各類區域合作投資項目提供豐富的規劃儲備。
盡管天津近年堅持實施的城市發展規劃具有理念超前、結構開放、形態良好等亮點,仍需要結合發展的需要,不斷優化和完善。主要包括:一是服從區域一體化布局規劃,加強主要發展軸和重點地區的城市設計和規劃控製。二是要依據頂層設計,增強和補充與區域大交通互聯互通、區域環境聯防聯控相關的規劃內容。如按照既有規劃,天津市域的高速公路與地方鐵路建設,已接近全麵完成,但依據區域一體化的需要,還有較多斷頭路和瓶頸路需要對接和貫通。三是要依據經濟新常態和任務變化,重新測算相關規劃指標,力求縮小偏差。四是為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的新需求,要積極編製客觀反映政府意圖和市場規律的專項規劃,特別針對2014年以來相繼落戶天津的國家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示範區、天津自由貿易園區、國家級創新發展示範園區等經濟功能區的定向建設目標,提供更好的規劃服務。
(作者為天津社科院經濟社會預測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