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十大城市發展失誤(3 / 3)

第八個失誤,城市文化財產失控。

北京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城市,但現在的北京除了少數人滿為患的胡同和極少數點狀分布的“北京符號”之外,北京的城市風貌僅能說是一個“普通的現代都市”,並無明顯的曆史特質。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曆史上的大拆大建毀掉了城牆、牌坊等等外,更多的是最近一個時期的城市化,占用了過多的內城曆史空間。很多具有北京特色的建築被拆除,使得城市景觀和肌理被嚴重破壞。

城市的曆史文化是一個城市含金量最高的資產,正是因為如此,有人才將之稱為“文化財產”。城市中,每一個得到保護的文化資產,其周邊的土地和建築,都會有超乎尋常的升值,反映出文化的資產價值。應該說,在曆史和人文方麵,北京失去了太多的曆史財富,交換來的卻隻是曇花一現、充滿城市病的“現代風光”。

第九個失誤,城市的“美國化”。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空間尺度,這種空間尺度反映和代表了城市的風格。石庫門房子有石庫門房子的味道,四合院有四合院的風格,因為它們都有不同的空間尺度。北京的問題在於,仗著自己1.6萬平方公裏的城市大空間,肆無忌憚地開展平麵擴張,大肆引入美國化的空間尺度,催生了寬闊的馬路,超大的停車場,高層建築,郊區化的商業布局,大而無當的商業中心區塊以及大肆破壞環境的扭曲建築。

第十個失誤,首都功能設計不周。

任何人在北京隻要稍微住上一段時間,就會發現這個城市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北京是一個特殊的城市,同時要滿足和兼容首都與城市兩類不同的需要。問題在於,北京在很長的一個曆史時期,可以說在“城市”方麵,考慮比較多;在“首都”方麵,考慮比較少,這就導致北京作為“首都”存在著某些缺陷。其結果就是,北京作為一個巨大無比的城市,“首都元素”的表達卻僅僅局限於一個不足1平方公裏的小區塊(天安門)。

當然,對於北京這座千年古城來說,“十個失誤”是遠遠不足以說明問題的,要總結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北京有發展中的成就,也有發展中的問題。至少我們現在就可以看到,對於世界的這一輪“城市化運動”,北京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偉大而深刻的教訓,讓人類意識到在城市化過程中,什麼才是真正寶貴的東西。

未來,北京行政中心的外遷不會出現什麼問題。對北京真正影響很大的是產業、教育、醫院和企業總部,還有人口增長的限製,這些都與北京千家萬戶的利益有著密切關係,而且都在京津冀一體化的範疇之內,相當部分已經確定是要外遷的。

在北京行政中心遷往通州過程中,通州應該調整規劃的戰略定位,尤其是要調整“副中心”的定位,“建立北京的新都心”。所謂“新都心”,實際是一個分布式都市的概念,一個大都市(城市),可以有幾個都心,還可以有幾個副都心,它們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平行地、共同地承擔起大都市(城市)的功能,以避免大都市(城市)的某一個核心過於膨脹。從城市研究的角度來看,這可以有效調整城市的空間結構,而且有助於定義和理解未來的城市及其社會經濟的發展。

(作者為安邦集團創始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