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北京的空間設計是失控的,自由蔓延發展的,而且始終沒有大的改觀,甚至根本沒有認真做出過重大努力。
第五個失誤,對老齡化認識嚴重不夠,人口政策反複多變。
城市與人口的關係極為密切,發展是因為人口,衰退也是因為人口。但北京市的人口政策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一會是限製,一會是鼓勵,一半是海水,一半是太陽,這對城市的發展極為不利。在曆史上,北京以知青下鄉為由,曾經曆過大規模的人口輸出時代,此後大量人口回歸城市,同時又開始了計劃生育。再後來城市化興起,北京周邊以至全國各地的人口迅猛地向北京集中,使得城市人口迅速突破三千萬大關。到了2015年7月,北京才確定人口政策,決定限製人口的進一步增長,並力爭5年內使常駐人口下降15%。
問題是,行政力量可以控製人口的增減,但一定會影響城市原本的經濟秩序。再加上北京的老齡化嚴重,這種對經濟秩序的影響可能會更大。實際早在2012年,北京逾1200萬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人就占了近20%,這是一個驚人的老齡化比例,遠高於全國平均13.26%的老齡化水平。後來,隨著城市化,大量外地年輕人湧入北京,才稀釋了老齡化壓力。如果這一進程被終止,那麼北京的老齡化問題必將再次凸顯,大幅增加城市生活成本。
所以,人口政策的搖擺以及老齡化問題,使得北京的城市生活和經濟很難保持有序狀態。
第六個失誤,價格工具不敢使用,不能使用。
像所有的超大城市一樣,管理和運營從來都是大難題,北京、上海都不輕鬆。一般來說,城市管理的資源配置,最有效的辦法是價格調控,可惜北京由於顧忌首都形象,往往放棄這種作法,改而采用更為具有行政色彩的政策操作。比如車輛控製,先是盲目發展汽車工業,堅持“不控製”,自由發展;後來看“實在不行了”,一下子又轉而采用行政色彩極強的“限購”,而不是使用牌照拍賣等市場化的方法,這表明北京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實行很不在行,並不成熟。
這樣的例子在北京還有很多,如城市的交通補貼、出租車管理體製、互聯網“專車”管理等等。可以說,無視問題的存在,盲目地迷信以往熟悉的行政力量,有價格工具也不敢用。
第七個失誤,城市發展速度太快。
2000年北京的城市建成區麵積是488平方公裏,而2012年北京的建成區麵積已經高達1289.3平方公裏。城市發展速度過快,總會導致各種失序問題的發生。俗話說“蘿卜快了不洗泥”,汙染河流的治理無法顧忌,城市的各種生活成本迅速上升,空間的功能交叉混亂,交通堵塞,實體產業生存困難,一場大雨就能讓城市體係崩潰,各種城市病症都會出現,甚至急性發作,無法得到有效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