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十大城市發展失誤(1 / 3)

北京十大城市發展失誤

區域

作者:陳功

北京城市發展的問題,與其說是政治影響的問題,不如說是放任發展的問題

北京重要的地理區位決定了這個城市的發展邏輯,但時至2015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推進以及產業轉移和行政中心外遷,這個城市出現了重大轉折的征兆。但其征兆卻是早有端倪,北京的城市病早已世界知名,霧霾已經嚴重到令人發指的程度。通過提煉北京的城市發展邏輯,可以總結北京發展中的十大失誤。

第一個失誤,沒有正確認識政治對城市的影響。

回顧北京城市發展曆史,城市決策者和規劃部門最常使用的借口,就是北京這個城市受政治的影響太大,左右了城市的發展。要說政治影響,北京的確存在,不過北京不應誇大這種政治影響,更不能作為城市規劃失誤的籍口。

2000年的北京,GDP總量隻有3161億元,到了2014年北京的GDP總量已經達到了2.13萬億。過去的政治影響再大,也隻是在3161億規模上的“影響”。所以,後來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與其說是政治影響的問題,還不如說放任發展的問題。北京這張“大餅”,是縱意而為之,甚至肆意而為之,以致後來居然蔓延式地發展到數萬億的規模。

所以,一定要說北京的城市發展有政治影響,那也是地方政治的影響,而不是中央政治的影響。

第二個失誤,公交係統上得晚了。

北京的公交係統在全國是領先的,但並不與北京城市化的速度和需要相匹配。以北京的地鐵為例,2000年後,北京因奧運會主辦權的落地而贏得了高速發展的機會。問題是,2000年時北京的人口數量已達到驚人的1381萬人。所以,地鐵的發展速度雖然快,但依舊跟不上城市化的需要。此外北京地鐵係統的設計也存在嚴重的問題,其向心的空間導向非常明顯,任何一個人站在北京的地鐵圖麵前,都可以看到這個城市隻有一個核心,越逼近核心,線路越密集。這樣的設計,僅僅考慮了城市人口的運輸,而沒有考慮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遺留的問題,一是人口潮汐運動出現,上下班擠得要死;二是城市的核心區被鎖定,空間結構的改變極為困難,同時也意味著地鐵投資的大量沉沒。

公交係統通常是一個複合係統,城市公交係統管理政策的滯後,也導致了人口相對於客觀條件的過分集中,交通擁堵,城市病急性發作,城市運營接近崩潰或是實質崩潰。

第三個失誤,產業轉移做得晚了。

北京的地理區位被包夾在河北與天津之間,北京的任何產業動作和空間動作不可能不受河北和天津的影響。河北和天津這兩個地方的任何發展失誤,對環境的任何破壞,都將直接回饋影響到北京。

在產業發展方麵,長期以來,北京重區縣規劃,輕區域規劃。如果反過來,重區域規劃,而做限製性區縣規劃,就不會今天的問題了。現在中央要求北京的產業要轉移到京津冀,一時間北京手忙腳亂,實際上北京如果早在區域規劃上作出努力的話,那麼產業轉移和產業體係將會更為平滑。

第四個失誤,沒有堅持空間設計,任其自由發展。

城市的空間開發,如果能夠伴隨人口及其消費的持續增長,則會表現為城市經濟總量在規模上的放大。北京在城市空間設計上有過幻想,包括衛星城的建設都曾經在曆史上討論過,可惜都沒有產生積極的作用。主要原因在於空間設計的理論主導者和實踐者,對城市關鍵的空間概念無深刻的理解,有其形而無其實。實際上,這種泛化的概念理解造成的問題到處都是,比如在上世紀末,筆者指出,一個城市的CBD建設,單一核心不能搞得太大,太大塊兒的城市CBD將會對城市空間產生致命的負麵影響。但從北京西城區金融街CBD到朝陽區CBD,都在追求平麵擴張。這樣做的負麵影響在今天已經看得很清楚了,北京的交通擁堵和城市價格水平的高漲,就與這種錯誤設計有著莫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