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資管攪動“混改”(2 / 2)

5.公募基金及基金子公司。監管層對產品創新的放開和投資範圍的擴大,給了公募基金參與國企改革的機會。首先,從公募基金母公司的層麵來說,可在監管許可的範圍內創造更多的結構性產品。其次,從基金子公司的層麵來說,應主要以基金子公司專項計劃的形式參與國企改革。

公募基金參與國企混合所有製改革仍然有待監管層進一步放開政策;而基金子公司在政策及產品研發方麵都具有一定的優勢。未來基金子公司可通過以下兩條途徑參與國企“混改”:一是與政府合作參與建立產業基金,直接投資國企股權,享受長期政策紅利;二是通過為國有企業設計高管激勵機製或者員工持股計劃,擇機購買部分國有企業股權。

資管機構參與國企“混改”的挑戰

1.深化混合所有製改革層次,充分發揮“混改”優勢。在2014年的兩會期間,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石軍披露了一組數據:中國已經有90%的國有企業進行了股份製改造;中央企業70%的淨資產已經屬於上市公司;中央企業及其子公司引入非公資本的企業戶數已經占總戶數的52%以上;到2013年10月,全國混合所有製上市公司已經占全部境內上市公司的80%以上,資產占90%以上。這表明:(1)很多國企的混合所有製比例已經很高;(2)“混合”基本在二、三級及以下企業,母公司一般保持國有獨資。這種“母公司獨資、底下層混合”的模式可能衍生一些問題,如集團母公司得不到混合紅利、老體製管新體製導致新體製走不遠、企業整體活力難以激發等。

2.盡快完善國資定價機製,關注投資者權益。國有資產定價是混合所有製改革的核心問題。目前不健全、不透明、缺乏市場化的國有資產定價機製容易產生利益輸送等問題,民營企業以及資管機構也擔心陷入國有資產賤賣的旋渦,因而對參與“混改”心生芥蒂並“望而生畏”。尤其是近年來,分拆上市成為國企上市重組的首選模式,雖然定價相對來說簡單一些,但會帶來母公司資產的二元結構,導致內部利益協調產生嚴重衝突,並可能產生大量關聯交易、關聯擔保和侵害中小投資者權益的行為。而如何妥善解決此類問題,對參與“混改”的資管機構來說是維護投資者權益的重要議題。

3.讓社會資本發聲,讓企業市場化運作。目前,社會資本參與國企“混改”主要通過認購國企增發股份或者受讓國企掛牌股權,但是企業的實際控製權在改革前後基本沒有改變。更有甚者,投資者連董事會席位都沒有,參與企業運營、激發企業活力也就無從談起。要想真正發揮混合所有製的優勢,國企應該以更開放的姿態迎接社會資本甚至員工代表,讓有管理經驗者管理企業,讓有市場經驗者拓展渠道,讓一線員工提出工作訴求,讓企業真正實現市場化運作,把“混改”的實際意義落到實處。

4.“引進來+走出去”,提升社會資本效率。用好社會資本,一方麵是指國企通過增發股份或者轉讓股份給社會資本;另一方麵是指國企與社會資本合作成立並購基金或者產業基金。如果說前者是國企“引進來”的混合,那麼後者就是“走出去”的混合。如何在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升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社會資本,給予社會資本市場化的收益率,對國企改革而言是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5.各路資金各取所需,國企應以開放姿態開展“混改”。財務性投資和戰略性投資的主要區別在於投資期限的長短和是否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從提高企業運營效率的角度來看,過多的戰略投資者會降低企業決策效率。事實上,多數資產管理機構對企業經營管理並不是很感興趣,所以其參與國企改革,更大程度上隻是希望以財務性投資分享改革紅利。因此,麵對不同投資偏好的投資者,進行“混改”的國企應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將不同特征的社會資本引入與之期限結構和預期收益相匹配的項目,從而在這一輪國企“混改”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多方共贏。

總的來看,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企業競爭力,有利於各種所有製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疊加中央政府簡政放權的指導方針、地方政府財政捉襟見肘的現實,本輪混合所有製改革被認為是重燃國企活力、刺激中國經濟發展的政策重拳,後續發展空間無限,因而被業界寄予了厚望。

對方興未艾的資產管理行業而言,國企的混合所有製改革蘊含著巨大的投資機會,但是“混改”事關眾多企業和部門,涉及的問題較為繁雜。監管部門、國企、社會資本、資管機構等各方利益平衡是“混改”成功的關鍵。

(作者單位為國家開發銀行上海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