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及其成員國也在對公司治理采取日益積極的方法,包括關於董事會多元化的監管措施。意大利、法國、西班牙、挪威和其他一些國家都規定了董事會性別比,公司獨立董事席位的30%—40%必須由女性擔任。最近的例子是在德國,在經曆了激烈的爭論後產生了新的性別比要求:從2016年開始,大公司非執行董事席位的30%必須是女性。
第三個,也許是最重要的一個推動當前公司治理變化的因素是跨國投資的迅速興起。主權財富基金、退休基金、全球投資銀行和對衝基金並不隻投資於自己的後院。他們翻遍全球尋找投資目標,並且希望獲得投資機會的公司根據理性的規則行事。
2011—2012年的奧林巴斯醜聞是傳統封閉型公司文化與國際監督碰撞的分水嶺事件。日本、英國和美國的調查發現奧林巴斯高管做假賬隱瞞117.7億日元虧損。醜聞的蓋子被揭開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 Private Limited,新加坡的主權財富基金)等外國投資者反應強烈。
新加坡幾乎立刻將其2%的持股基本全部賣出,其他外國投資者和分析師的反應也差不多。這是日本的一個轉折點,該國的排外投資文化與全球透明度和會計標準發生了正麵衝突。自此以後,局麵就有了變化。因為,不管是日本政府還是公司,對國際投資者的預期和影響的理解深化了。
國際投資者地位獨特,他們能夠鼓勵甚至強製公司治理按全球最佳實踐執行。如果這些投資者表現出他們準備收回資金的意願,就能形成真正的影響力並給公司治理帶來持續變化,這會讓我們所有人都受益。
如果投資者所遵循的指導原則不隻限於財務回報,情況就會更加如此。堅持勞動和環境保護高道德標準的全球基金在捍衛全球生態係統,他們以及我們所有人都需要依賴這一生態係統。隨著他們樹立並實施這些原則,由此產生的動能在改變各行業、各地區的公司治理行為。
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例子證明了這一點。擁有3000億美元的退休基金CalPERS(加利福尼亞公職人員退休金係統)發布了其公司治理原則,內容包括了董事會多元化規則、勞動公平規則、環境保護規則等。擁有8700億美元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公司(世界最大規模)也推動了治理規則的變化,包括將首席執行官和董事長的角色相分離以及要求公司更好地報告治理氣候變化行為等。
強調公司治理最佳實踐的變化是實實在在的,並且還會繼續下去。它來自人們的發現和大聲呼籲,來自政客對公司治理對於經濟可持續增長重要性的認識,來自有影響力的投資者,他們給公司施加了真正的壓力促使其改變行為。公司和董事會如果忽視這一趨勢,將付出沉重代價。
(露西·馬爾庫斯是馬爾庫斯創業谘詢公司CEO。本文由《中國經濟報告》編輯王藝璿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