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藝片能否救港片?(2)(1 / 1)

行業觀察

第二個,合拍片席卷香港影壇。

《竊聽風雲》係列都是合拍片,第三集評價最差,但在內地票房最好,還讓劉青雲拿到影帝。《黃飛鴻之英雄有夢》、《一個人的武林》、《撒嬌女人最好命》等片都是槽點滿滿,拿到最佳電影和導演的《黃金時代》也是毀譽參半,隻有《親愛的》算是提名裏最為受到好評的製作。但這部電影卻僅僅隻拿到影後,讓人覺得十分不公。

就連許鞍華自己都在台上坦言《黃金時代》拍得並不理想,相比完成度,陳可辛的《親愛的》要好過它。但,陳可辛幾年前就把公司開在內地,這些年製作的全部都是合拍片,上一部《中國合夥人》甚至全部啟用內地演員去講述新東方英語培訓機構的創業故事。

而許鞍華雖然也開始拍攝合拍片,但卻一直堅持著香港特色如《桃姐》,這部《黃金時代》也讓人有種當年開羅啟銳、張婉婷拍《宋氏皇朝》的感覺,比起《親愛的》,它的香港味道很濃烈。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黃金時代》的大勝,更多的或許是金像獎對於用香港味道拍合拍片的一種鼓勵和支持,非常懷念她前幾次拿獎的作品,例如《投奔怒海》、《女人四十》、《桃姐》,尤其是《天水圍的日與夜》。

第三點:本土製作越來越小眾化。

有多少人看過《那夜淩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呢?這部電影因為髒話滿篇、暴力血腥,未能在大陸上映,改編自香港網絡人氣小說,講述一夜之間香港700萬居民全部消失,隻剩下一架夜間小巴上的17名旅客,隨後這群旅客在空無一人卻危機四伏的香港街頭小巷裏尋找事件真相的驚悚過程。

這部電影在海報上寫著“還我香港”四個大字,充滿著對當下的社會隱喻,雖然在香港評價不俗,但內地卻評價不佳,在豆瓣甚至隻有5.5的不及格分。除此之外,《金雞3》、《雛妓》兩部講述特殊工作者的電影,《爭氣》、《點對點》兩部拿到新晉導演提名的電影,都未能在內地上映,觀眾對其知悉更少。

去年51部上映的港產片,其中有25部都未能在大陸上映,這些電影沒有明星主演,也沒有宣傳,在如今內地一年公映數百部電影的情況下,本土製作越來越難以被大陸觀眾知曉,顯得越來越小眾化。也許因為有了金像獎,能令些許觀眾留意到《那夜淩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進而去找盜版下載觀看,但其他那20多部本土製作,或許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流逝在歲月裏。

香港金像獎的宗旨是推介香港電影,從這一點來看,今年算是做到了一半,在香港演員劉青雲拿影帝的同時,內地演員趙薇也拿到了影後,許鞍華第五次拿到最佳導演,成績空前絕後。

但是當內地電影公司星美的老板站在台上拿最佳影片,而好幾個拿到獎項的人都在台上感謝博納、小馬奔騰的老板時,香港電影金像獎或許就像這次提名最佳電影歌曲的《美麗新香港》所唱的那樣:“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就當我在外地飄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