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韓國男團EXO裏的中國成員要在中國市場全麵會師了嗎?日前黃子韜與SM公司解約事件被傳得沸沸揚揚。相比吳亦凡、鹿晗、張藝興接連接演中國電影,黃子韜參演的《何以笙簫默》也即將公映。他們的軌跡不無相似,均借參演電影落地,企穩之後再圖衝高。
就在前不久,SM剛宣布為張藝興在中國成立工作室。消息不可謂不重大,張藝興也因此成為SM成立26年來,首位獲得在中國開放自主發展權的中國藝人。
事實上,自吳亦凡、鹿晗與SM分道揚鑣之後,EXO其他中國成員據說一直有回國邀約;那邊廂SM並非不思變通強硬到底,張藝興成立工作室就讓粉絲們看到不少曙光。如今再傳黃子韜去留問題,也在情理之中。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SM總裁李秀滿早就預測,不久的將來,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音樂市場,未來世界最頂尖明星將在這個全新的市場中誕生。因此未雨綢繆,進入中國市場,還比如在SuperJunior中加入中國籍的韓庚,發掘中國新人並對其進行培訓。
SM近年進行著此類本土化與全球化的中韓混血試驗,為在中國市場謀得一席之地進行各種布局,對於EXO中的中國籍團員,亦可作如是觀。
在一個娛樂帝國全球化戰略麵前,一個明星的進退能改變多少運行軌跡?賓主盡歡就能互惠雙贏,反之則不如一別兩寬。從韓庚、吳亦凡到鹿晗,多少場合約官司折騰,動用了多少法律專家,問題症結多聚焦於公司無法提供未來發展計劃、身體無法負荷、中韓成員資源分配不均等等,莫衷一是。
不過,世紀難題並非無藥可解,張藝興解決了,黃子韜還會遠嗎?其實,既然是火坑,而且路人皆知,不要往火坑裏跳就是了。可是有著明星夢的青少年們仍會前赴後繼,那就別怪這娛樂圈殘酷無情。
不過,目前看來,返回中國市場,在音樂方麵難以再有建樹。比較中國大陸、台灣地區與韓國的流行音樂發展,最大的發現是三地都已走向演唱會經濟的道路,演唱會所帶來的經濟動能和周邊利潤,遠遠大過實體或數字音樂所帶來的效應和產值。
離了SM的羽翼,難有成熟的音樂經紀公司接盤,拚盤演出饑一頓飽一頓,那一呼百應的超強人氣,該何處安放?結果便宜了如火如荼的中國電影業。也可以說,韓式造星機製下產出的這些流行音樂偶像,被中國電影業給劫去了。
所以,他們的回國軌跡越來越接近。從近日公映的電影《萬物生長》,就能看出韓庚是如何洗褪鉛華成長為一名電影演員的。他穿著T恤、大褲衩和夾腳拖鞋去見導演李玉,一點偶像包袱都沒有,最終打動了製片人和導演。不演男神演屌絲,可說是完成了由偶像到演技小生的轉型。
後來者如吳亦凡拍完《有一個地方隻有我們知道》之後,又接下《致青春》的續集《原來你還在這裏》;鹿晗參演《重返20歲》口碑不錯,又加盟張藝謀的新片《長城》;張藝興參演《從天兒降》,其中國工作室主打影視,全稱為東陽橫店張藝興影視工作室;黃子韜參演電影《何以笙簫默》……
很可能經過多番曆練,他們成長為歌星中最會演戲的那撥人,演藝事業再寫新篇。無論如何,李秀滿的預言正在慢慢實現:“這些在韓國已經獲得成功的藝人,以後回到中國開始活動,將獲得比在韓國更加大的成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