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香港電影金像獎,這個與台灣的金馬獎、內地的金雞百花獎齊名的華語電影三大獎之一,如今已經邁入第三十四個年頭。本次頒獎典禮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為了吸引觀眾,大會主持人由林家棟、陳小春以及曾憑借《春嬌與誌明》而奪得影後的楊千嬅主持。
從陣容來看,吸引夠噱頭。不過相信對於大多數影迷而言,最為關心的,還是提名以及獲獎的電影本身。
和金馬獎、金雞百花獎對準兩岸三地的華語電影所不同的是,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直以港產片作為評選標準。從由《電影雙周刊》雜誌主辦的第一屆開始,金像獎就打上了深深的香港烙印。
在評選規則裏,需要滿足多項要求譬如導演必須是香港人,出品公司裏必須有香港電影公司,主創裏至少有6名香港工作人員參與等等。所以,香港電影金像獎,其實在這三十多年來,都是以表彰香港本地電影人作為主要目的的獎項。
香港電影金像獎創辦時,正值港產片崛起,徐克、許鞍華、譚家明等導演所引領的香港電影新浪潮也在興起階段,新導演為香港電影帶來不同於邵氏製作的全新感覺,而金像獎也為推廣這些電影,從而讓觀眾知悉盡到了自己的職責,兩者相輔相成,在香港電影走向輝煌的道路上錦上添花,一路見證著港產片的繁榮興盛。因此,在那段時期,金像獎隻入選港產片,並不會受到多少質疑。
但事到如今,在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合拍片占據絕對主流的情形下,香港金像獎凸顯出來的尷尬就越來越嚴重。王家衛執導的《藍莓之夜》有資格報名,便在事先引起了爭議,這部英文對白、西方演員主演的好萊塢電影,如果真的讓諾拉-瓊斯入圍女主角,未免貽笑大方,但從規則來說卻又符合入圍要求。所幸後來片方放棄報名,才沒讓這種尷尬成為現實。
但薑文執導的《讓子彈飛》卻入圍十三項提名,包括最佳電影、導演、編劇、影帝等主要獎項,這再次引起了質疑。這部電影幾乎不會有人認為是港產片,它更適合放在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的提名裏,但是由於出品方之一英皇的堅持報名,它也符合提名要求,因此還是入圍了金像獎。但最終,它隻拿到了一個技術獎,提名眾多卻無一所得,這讓直脾氣的薑文當場就黑了臉,和金像獎分道揚鑣,成為了雙輸的尷尬場麵。
於是乎,在這種合拍片大潮愈演愈烈的情況下,金像獎如何評選,成了考驗組委會和評委們的一門學問。主席陳嘉上說過,香港金像獎的定位是香港電影工作者看港片,所以港產片是必須的。但究竟是傳統意義的香港電影,還是合拍片時代越來越多的大陸背景呢?
這次提名的電影裏,《親愛的》、《黃金時代》把故事背景放在內地,絕大部分電影都有內地投資方和大陸演員出演主要角色,真正稱得上純港片的寥寥無幾,最佳電影五部提名裏,隻有《那夜淩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算得上是純港片。所以在這種背景下,再來看香港金像獎,可以看到一些很有意思,又讓人覺得無奈的現象。
第一個,是香港本土女演員的集體沒落。
這次女主角的提名裏,湯唯、周迅和趙薇都是內地演員,本土靠吳君如和蔡卓妍撐起,而趙薇最終也拿到了影後,她所飾演的《親愛的》裏那位大字不識一個的安徽農民,的確稱得上是本次提名裏演技難度最大的一位,即便是破格出演性工作者的蔡卓妍,與之相比仍顯稚嫩。
而香港金像獎連續四年被內地女演員所奪得,近年來的影後獲得者均是鮑起靜、惠英紅、劉嘉玲等中老年演員,年輕一輩隻有楊千嬅,事實上,她拿獎的時候,也已經39歲了。
其實不光女演員,男演員也同樣有這個問題。劉青雲15次提名,這次的《暴瘋語》和《竊聽風雲3》裏的角色,他類似的演繹過多次,例如《暴瘋語》的病人,其實十多年前林嶺東的《目露凶光》裏,他的演繹比這次好得多,可那一年敗給了劉德華的《暗戰》。而今年,他最強勁的對手變成了來自內地的黃渤,另一個呼聲最高的彭於晏則是台灣人。
十多年前,張柏芝憑借《忘不了》,在24歲的黃金年齡拿到影後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新生代的香港花旦們要湧現出來了,而張柏芝就是代表,那一年張柏芝憑借《忘不了》、《大隻佬》雙提名影後,除此之外影後與女配角的提名還有林嘉欣、盧巧音、何超儀等等。
但十年後,不僅張柏芝已經許久沒有佳作,林嘉欣半隱退,盧巧音隱退後剛複出樂壇,何超儀開電影公司自行投資卻失敗而歸。這十年,除了還在演TVB電視劇消耗光陰掙臉熟的那些所謂新生代之外,禁不住讓人想問,香港的女演員,都去哪裏了?
今年王菀之破天荒的拿了四個演員提名,最終拿到了最佳女配角和新演員,那她能讓大家重新開始注意香港的女演員嗎?恐怕也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