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文化藝術探寶(7)(1 / 3)

司母戊鼎:鑄於商代後期,高133厘米、重875千克是一件巨大龐偉的青銅大方,在河南市安陽出土,現存於國家博物館。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型製雄偉,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五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製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征,《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

周鼎:我國各地多有青銅周鼎。大克鼎、盂鼎、永鼎、牛首龍紋鼎、三足雙耳鼎、龍鳥紋三足圓鼎等存於國家博物館;毛公鼎在台北;大盂鼎、德方鼎在上海;太保鼎在山東;多友鼎、五祀鼎在陝西。

大盂鼎:周康王時青銅器。原器清道光初年出土於陝西岐山縣。鼎內壁銘文19行291字,記載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冊命貴族盂的史實,銘文記載康王想盂敘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國經驗。

秦鼎:出自秦皇陪葬坑,重212千克,在西安。

銀鼎:晉代鎏金帶蓋銀鼎,在南京出土。

2.世紀寶鼎

聯合國世紀寶鼎:1995年10月21日中國贈送給聯合國的。

中華寶鼎:為謁祭黃帝,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50華誕,迎接21世紀而鑄的,高50厘米,嵌56個寶玉象征56個民族慶50華誕,共鑄1999尊。

(三)古今寶鍾

1.古代寶鍾

永樂大鍾:現存於北京大鍾寺,鑄於明永樂年間(1404年),是世上銘文最多(近23萬字)的銅合金大鍾,高7米,最大口徑3.3米,重46.5噸,號稱鍾王。

還有四川峨眉報國寺聖積晚鍾,重25噸;河南開封相國寺巨鍾、韶關南華寺古鍾均5噸重;寧夏銀川古鍾重4.2噸;河南洛陽白馬寺、陝西西安小雁塔、天津大沽古鍾等,這些古鍾均為大鐵鍾。

2.著名鍾聲

鍾聲在佛教裏是吉利、美好的聲音。108聲鍾聲是讓聽者消除煩惱,表示吉祥如意。著名鍾聲有姑蘇、龍華、黃陵、雁塔、廈門天界等鍾聲。

3.警世寶鍾

1842年清政府在南京靜海寺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為銘記國恥,紀念香港回歸,1997年特鑄警示寶鍾以警示國人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4.世紀寶鍾

在21世紀到來之際,許多國家和城市鑄鍾迎接新世紀的到來。

中華世紀鍾:坐落在北京中華世紀壇,是高6.8米,下口徑3.38米,重50噸的大銅鍾,銘刻著《二十世紀中國重大曆史紀事》。

河南吉祥鍾:為當今中國之最,在平頂山魯山縣,重108噸。

還有在南京棲霞山的千年禧鍾,武漢黃鶴樓公園的一對千禧鍾,蘭州永登縣與銀川玉皇閣廣場的世紀鍾等。

5.國寶編鍾

編鍾是把一係列的銅製鍾,按音響高低有序地掛在木架上,用小木槌擊奏的古樂器。近代在河南信陽和湖北隨州相繼出土了周代編鍾,並為“國寶”在武漢建編鍾館。為迎接21世紀,天安門城樓上置中華和鍾,是世界上最大的編鍾。

6.計時鍾表

鍾王:北京鍾樓500年前的報時銅鍾,重63噸,是銅鍾之王;天津的世紀鍾,其石英鍾盤麵有1.54平方米,高40米,重170噸,是石英鍾之王。

(四)古今寶劍

1.珍奇寶劍

勾踐寶劍:稱天下第一劍。是一把196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青銅劍,長55.7厘米,劍身寬4.6厘米,劍身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在地下埋了2400年,因鍍了鉻,出土後仍然光亮。此工藝近代才有,能在古代出現,故轟動世界。

秦陵奇劍:出土於秦皇陵兵馬俑一號坑。這把青銅劍被一尊陶俑壓彎了45度,當移開陶俑之後,奇劍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複,令世人稱奇。傳奇十劍:軒轅劍、商代承影劍、魚腸劍(專諸刺王僚)、湛瀘劍(與魚腸劍一起,同為歐冶子鑄造)、破敵之泰阿劍、雄雌幹將、莫邪劍被世人稱為傳奇七劍。

2.華夏第一劍

21世紀初,國家鑄幣廠為紀念炎黃始祖而製的中華炎黃金龍劍,由水晶球、九龍鼎、炎黃帝像、金龍浮雕及不鏽鋼劍身組成,發行5000套。

(五)銅器瑰寶

銅奔馬:1969年10月在甘肅武威東漢墓出土,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一馬昂首一足踏金雀,另三足騰空,也稱馬踏飛燕,是我國古代一件稀珍文物,現珍藏於甘肅省博物館內,其形象被采用為中國旅遊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