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文化藝術探寶(7)(2 / 3)

銅車馬:在秦皇陵西側俑坑出土,是世上最大的古青銅器,是六匹馬駕馭的青銅雕塑。

商代銅器瑰寶:青銅獸紋飾件、青銅酒爵、商觚、盛酒、四羊方尊、中華和尊、龍虎紋尊等商代銅器收藏在國家博物館;商方尊在上海博物館收藏;四羊首圓鼎在銀川收藏。

西周銅器瑰寶:虢盤、象尊、兔尊、利簋、秦公壺、四羊青銅方壺、青銅爐、青銅馬等西周銅器藏在國家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有夔紋青銅器;上海博物館有周宜壺等。

東周銅器瑰寶:紋飾銅壺、錯金銅方壺、九鑲帶鉤、雙立耳銅鏡、猿紋鏡等東周銅器多收藏在國家博物館;帶璞首雙耳環銅瓶、秦國虎符(兵符)在銀川,楚國青銅鹿角立鳳在湖北博物館。

秦銅鶴:秦皇陵陪葬坑出土,共有13隻,這些鶴身長40~50厘米,造形逼真,形態各異。

漢代銅器瑰寶: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了一麵直徑20.7厘米的銅鏡及其他日用銅器;陝西、河南博物館藏有漢代鴨形重爐、騎獸人物博山爐、鎏金銅牛、宮燈等;銀川有漢代的龍首柄鳳口樵壺、四神銅鏡等。

魏晉時代銅器:湖南襄樊博物館有高1.63米重2噸的魏晉青銅馬,是全國最大的青銅馬。

唐代銅器:寧夏吳忠出土有唐代螺鈿銅鏡、寶相花銅鏡;廣西博物館藏有古銅鼓、銅器等。

西夏銅器:與宋同時期的西夏銅鏡、牡丹花紋扁壺、器具、兵器、鎏金銅牛等,收藏在寧夏博物館。

明、清時代銅器:武當山發現直徑1.23米,厚1厘米的銅鏡是明代最大的銅鏡。圓明園有十二生肖銅首像,八國聯軍侵華時失落,後回歸的有豬、猴、虎、牛、馬銅首像;鼠、兔首銅像亮相巴黎,餘者無蹤。

其他銅製器物:靈隱寺的銅殿,高12.62米,翼展7.77米,底5米見方,2001年落成,為世界之最。廣東潮州工匠打製出銅“紫禁城”、《清明上河圖》。《沈陽故宮大政殿》銅質圖,按原型1∶10製作,重3.8噸。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國印正方形,邊長11.6厘米,印麵是宋體“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被收藏在國家博物館。

(六)銅像瑰寶

炎帝神像:炎帝銅像高39米,重150噸,1998年在山西長治落成,是為紀念炎帝神農的功績而造,也為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而塑。

馬祖神像:由銅和不鏽鋼製成,高28米,坐落在青島銀海碼頭。

孔子雕像:在曲阜及各地孔廟、孔子學院等地都有孔子雕像。在山東曲阜有一座大型的孔子師生青銅群雕。2011年1月11日,一尊高7.9米的青銅孔子像在天安門廣場隆重揭幕,這尊描繪老年孔子的銅像由江蘇著名藝術家吳為山創作。

鬆讚幹布鎏金銅像:在拉薩布達拉宮。

偉人銅像:在南京、上海、台北、澳門、黃埔軍校、美國珍珠港等地豎有孫中山銅像,武漢有孫中山與宋慶齡夫婦的銅像;在延安棗園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五位銅像;湘潭有毛澤東銅像,廣安、深圳等地有鄧小平銅像等。偉人的故裏也多有他們的銅像。

名人銅像:鄭和銅像在泉州;嚴複、郭振清銅像在天津;詹天佑銅像在八達嶺;茅以升銅像在錢塘江橋頭;聶榮臻銅像在重慶;聞一多銅像在湖北浠水;劉長春銅像在東北大學、大連奧運廣場;容國團銅像在珠海;張秉貴銅像在北京王府井;梁思成銅像在日本奈良等等。

七、金銀銅幣

中國最早的錢幣: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最初是用以物易物作為商品交換手段的。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剩餘物品越來越多,交換的物品種類不斷增加,實物交換就顯得不太方便,於起就需要以某種天然物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因為貝本身具有天然的單位,而且輕巧堅固,便於攜帶,同時在原始社會先民早已用貝作為裝飾品,對它很熟悉,所以用貝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是最方便合適的。因此可以說,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起先使用的是天然貝,以後又產生了人工製造的骨貝、石貝、陶貝和銅貝等。

中國最早的金幣:我國在商周時期就已經使用黃金了,最初隻是用來作為裝飾品或當作賞賜、饋贈物。黃金作為貨幣應以戰國時期楚國的“郢爰金版”為最早。這種郢爰金版形狀像一塊塊豆腐幹,上麵打有“郢爰”“陳爰”“鬲爰”等字樣。因為“郢爰”居多,故稱“郢爰金版”或“郢爰金餅”,也有人把它叫“印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