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出局的大國(1)(2 / 3)

大明帝國不是沒有人看到危機,劉球等一批侍講學士曾先後多次向朱祁鎮當麵提及瓦剌朝貢的危害。當時的北京還沒有今天的長城,大同、宣府等要塞的烽火台早在永樂末年就熄滅了,放任瓦剌無限製增加朝貢使團,很有可能某一天瓦剌騎兵就會突然出現在帝國的首都。借用《劍橋中國明代史》中的描述:這種情況下,惟一能保衛帝國首都北京的設施居然就是北京城的城牆和九門。

劉球:與瓦剌通商,不但空耗國家財力、滋養敵國,西北、華北一帶黎民早已不勝其煩,此舉誤國,斷不可再行!

王振:你擋我的財路,我就斷你的生路!

正統十年,劉球被下獄並迫害致死。

本著友好的原則,王振居然將殺死劉球的消息通知了瓦剌部族:現在沒事了,放心派人來吧——隻要你給我足夠的賄賂。此後,瓦剌朝貢使團的走私行為更加肆無忌憚,次數也從每年兩次變為每年四次。為了招待這些人,京城居民每年要無償提供牛羊上萬隻、酒上萬壇、雞鴨瓜果無數……

一方麵,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摟”乎!另一方麵,當時北京城裏的人口不過也就幾十萬,承擔幾千人食宿並非一件很輕鬆的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軍民應用畢日所存無幾”。

正統十三年,瓦剌一次向大明帝國派出了近三千六百名使者。不過,這一次也先好像忘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賄賂王振。

在王振看來,派多少人來其實不是大事,忘記賄賂就是大事了,所以,王振火了!那一年,王振破天荒地下令禮部要認真核查瓦剌使者的資格!最後,經禮部核算,這將近三千六百名瓦剌使者,隻有六百多人符合使者資格,其餘人員要驅逐出境(食宿費自理)!另外,經過認真核查,瓦剌此次送來的貢馬均為偽劣殘次品,所以,馬價要降低到90%,對瓦剌的賞賜也要降到去年的五分之一。

對這種結局,也先也很惱火。

不僅是因為砍掉賞賜、馬價、不再報銷食宿費用,而是因為上一次朝貢使團的人曾經說過,大明帝國已經許諾把公主嫁給他(野史傳聞,也先的朝貢使團曾跟幾個看大門的聊天,期間可能談到此事,就當做功績報給也先了)。

現在,也先不但沒能迎娶到美麗的公主,朝貢使團反而在大明帝國被一個死太監百般羞辱!

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率兵四萬,以明朝悔婚、侮辱使臣為由出兵毫無準備的大同府。

明朝對此的反應也是非常迅速的,在王振唆使下,明英宗率京師附近二十萬軍隊禦駕親征!

動員二十萬軍隊用了多長時間呢?

三天!

從下達命令到集結出征,一共用了三天時間。其實所謂準備,不過是每個士兵發白銀一兩(由此可見當時白銀已經是主要貨幣之一)、衣服一身、鞋兩雙、炒麵三鬥。《劍橋中國明代史》對此給出了簡潔明快的評價:準備不足、供應很差、領導無能。

八月二日,已經到達大同的王振聽說也先軍隊非常凶悍,雙方未接一戰,王振就下令撤兵——對街頭混混來說,打不贏就跑也是很常見的。

問題就出在撤兵策略上。

按原計劃,撤退路線是蔚州和紫荊關南麵的一條比較隱蔽的路線。王振說,這樣撤退是為了避免軍隊兩次經過一條路線,過分騷擾沿途居民。《明史》則給出了另一個答案,蔚州是王振的老家,王振要讓大軍經過自己的家鄉,讓鄉裏鄉親都看看自己的權勢:當年我進宮的時候不過是個小小的學官,現在已經統帥二十萬大軍!

王振全然沒有想到,二十萬大軍是人,也是“城中少年”、“鄉間少年”聚居之處,何況他們身後還有四萬如狼似虎的瓦剌騎兵!臨近蔚州的時候,軍隊已經明顯失控,他們不但毀掉了沿途的莊稼,還焚燒村落、打家劫舍。準備衣錦還鄉的王振突然意識到,如果二十萬大軍真的經過自己的家鄉,自己在蔚州的田產將受到莫大損失。於是,王振做出了一個毀滅性的決定:大軍返回大同,沿著原有出兵路線,從宣府返回北京!

王振忽悠皇帝跟他一起出征,當然不隻是為了炫耀一下,那是一定要借著皇帝的威名在所經之處狠狠撈一票的。

就是為了這一票,徹底毀滅了明朝二十萬軍隊。

八月十三日,二十萬明朝大軍距離懷來城隻有二十裏,隻要進了城,瓦剌騎兵在攻堅戰中並不具備絕對優勢。就在這個時候,王振突然下令在附近的土木堡紮營、不再進入懷來城,因為,王振一路上撈了一千多車禮物(索賄所得),自己進城了,財物被人私分了怎麼辦?

土木堡是兵家所謂的“死地”——一個沒有水源的地方,就在這裏,長途跋涉的瓦剌軍隊看到了剛剛安營紮寨的明軍。

後麵發生的事情就是明史中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明軍未做任何抵抗即全軍潰敗,“六軍大潰、死傷數十萬”;皇帝朱祁鎮被俘,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狀元及第)等數百文官全部戰死;騾馬二十萬頭及輜重盡為也先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