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出局的大國(1)(1 / 3)

(明英宗—明世宗)

大明帝國“視野最廣闊,思想最解放的一部分中國人”被趕盡殺絕,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登陸澳門,壟斷了中國對日本的貿易。自此,大明帝國對外政策開始單純采取守勢。就在大英帝國熱火朝天造大炮的同時,大明帝國的軍人卻在啃磚頭、壘長城,在第一輪世界強國競爭中,大明帝國被淘汰出局!

朝貢貿易續:土木堡之變

明仁宗、明宣宗是兩個有作為的皇帝,可惜,也是兩個短命的皇帝,所謂“仁宣之治”加到一起不過隻有十一年。明宣宗給大明帝國留下了一位九歲的繼承者——朱祁鎮(明英宗),還有一個太監——王振。英宗朝,在大明帝國與瓦剌瓦剌部族的戰爭中,明英宗成了瓦剌的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

曆代以來,很多人總結了土木堡的教訓,可以概括為一句話:王振對土木堡之變負有直接責任、明英宗負有領導責任。

其實,土木堡之變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原因:朝貢貿易。

當然,朱祁鎮剛剛即位的時候,帝國還是看不到危機的。從最初一段時間王振的表現來看,他似乎也不可能成為帝國的禍患,因為宮內有以公正廉明著稱的張太皇太後,朝堂上有大名鼎鼎的“三楊”內閣,就連王振自己也以督促英宗讀書為己任。

小時候朱祁鎮喜歡玩皮球,這好像是所有男孩都喜歡的遊戲。當時,王振也看到了朱祁鎮玩皮球,然而,他沒有教唆這位帝國的繼承人繼續玩耍,而是在地上長跪不起,懇請朱祁鎮回到書房用功讀書。諸如此類的把戲贏得了朱祁鎮對他的信任,後來,朱祁鎮居然不再直呼王振姓名,而是稱呼他為“先生”。

正統元年(1436年)朱祁鎮登基之後,王振同樣贏得了太皇太後的信任:讓他出麵調和“三楊”矛盾,賦予他秉筆“披紅”的權力(即替皇帝批閱奏折)。也許,在太皇太後眼中,王振是一個能秉公處事的人。

這一切不過是一種假象,一個貪婪太監的偽裝,王振耳濡目染了至高權力之威,所有偽裝的目標都是獲得這種權力,隻要熬到太皇太後死去,以他跟皇帝的交情,天下就要跟他姓王了!

為了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付出任何代價都是值得的——哪怕是暫時隱忍自己貪婪、凶殘的本性!

王振並不知道、或者知道也不會在乎權力的副作用:權力並不能創造財富,隻能毀滅財富,權力每攫取一份財富,不知道有多少財富被毀滅;一旦權力的力量反噬,但求做一富家翁亦不可得!

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後去世,“三楊”也先後死去或退出內閣,王振立即變身為大明帝國的煞星,把人性之惡演繹到淋漓盡致……

——外放官員來京陛見,都要有一道必修課——去王振那裏孝敬。否則,皇帝還沒見到就可能先被處置了,重者“下法司論死”、“謫戍於邊”,輕者也要“致仕去”。也就是說,好不容易熬了個官,就因為忽視王振,最輕也要被罷官。讓你裝作不認識我!

——王振府邸車水馬龍,包括吏部尚書在內的朝官,大家見了王振都要像見了皇帝一樣磕頭。

——隻要給王振送足金銀,就能得到想要的官職。一時間,靠賄賂王振得官者充斥朝堂,他們也被冠以“金中書”、“銀主事”之類的綽號。

王振終於揚眉吐氣了,悲劇的序幕也這樣拉開。

在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曆史上,朱棣把“朝貢貿易”發展到極致,朝貢者也包括蒙古人的後代之一——瓦剌。這也難怪,當時大明帝國主要的對手是黃金家族後裔,瓦剌部族的存在對靺鞨部族是一個絕大的威脅。

為了扶持瓦剌部族,朱棣下令,瓦剌每年可以派遣五十名使者來京朝貢,當然,這筆生意還是要遵循“薄來厚往”的原則。自從進入大明帝國起,使者飲食起居就不用自己操心了,一路上不但可以享受很多美食,還能觀看很多教坊司的禦用歌舞,大概這種待遇很好,這些使者會在京住上幾個月之久;所有使者都可以得到一筆價值不菲的禮物,按最低等級計算大概也夠在邊陲之地生活個三年五載!

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共同的利益,在國際舞台上,所有事情都是發展變化的。在大明帝國扶持下,仁宣年間,瓦剌不但已經徹底遏製了靺鞨部族,還向西降服了哈密、沙州、赤斤等部族,向東攻破兀良哈三衛,進而控製女真、威逼朝鮮,征服了元亡以後最大的疆域。

如果按照朱棣“誰強就打誰”的邏輯,瓦剌部族一旦壯大了,就應該成為敵人了。可是,現在當權人並不是眼睛裏不揉沙子的皇帝朱棣,而是眼睛裏隻有錢的太監王振。他不但沒有禁止瓦剌入貢,反而擴大了瓦剌的朝貢規模:瓦剌朝貢的隊伍從五十人發展到幾百人,最後居然發展到數千人。

因為,瓦剌部族的首領也先實在是一個聰明伶俐的人,在派來使節的同時,也給王振帶來了豐厚的賄賂。

在王振看來,也先跟自己一樣,不過是貪圖財富、多要幾個出國名額而已。既然自己已經拿到足夠的賄賂,就可以賞賜給瓦剌使者足夠的賞賜,又不是自己的錢,這有什麼大不了的?

也先跟王振還是不一樣的,他是一個胸懷大誌的人,素來以複興大元帝國為己任。所以,他派來的數千名使節絕不僅為了出國旅遊,除了官員、商人,還有很多士兵——在瓦剌地盤上是士兵、到中原就成了強盜,一路上燒殺搶掠,順便走私銅器、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