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大明寶鈔的玄機(3)(3 / 3)

所以,要狠狠向他們收稅!

此外,為了給一小撮商戶一點希望,夏原吉還同時宣布:這項稅收隻是臨時項目,待鈔法暢行無阻後自可“悉複舊”。

把稅收提高四十倍,您當大明帝國的商人是自動提款機啊?最後,就連皇帝朱瞻基都覺得這個數字實在是太離譜了,在朝議的時候親自將之改為五倍。即使五倍也是一個不小的數額了,此令一出,天下嘩然,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想方設法逃稅——不是不繳、實在是繳不起啊!

今天的稅法,稅基一般是營業額、利潤額,大明帝國沒有那麼多會計製度,稅基計算方法簡單易行,看你櫃麵上有多少存貨,就要繳納多少稅收,才不管你能不能賣出去!

為了逃避稅收,大部分商鋪把存貨轉移到自己家中,而夏原吉也很快發現了這一點。由此,夏原吉想到了一個更好的方法核算稅基:商人一般居住在市鎮,越有錢的商人營業額越大、住的房子也就越氣派;從現在起,除按存貨收稅,還要清查商戶個人住房,一間房每月納稅五百貫!此外,征稅範圍擴大到菜地、果林、塌坊、庫房、店舍、驢騾車輛、船隻……隻要跟商品有關的地方,都要按時繳納大明寶鈔!

夏原吉確實取得了立竿見影的良好“效果”:當年,不但使得整個大明帝國商人都關門歇業(商賈不通),還使得廣大商人賣兒賣女(有鬻子女),有人甚至直接把所有產業捐獻給朝廷了(產業輸官)。

比這更重要的是:這項政策使得大明寶鈔基本從市麵上絕跡了,取而代之的是金銀(要買東西隻能去黑市,黑市隻收金銀)。宣德九年,大明帝國黃金產量達到三百三十五刃、白銀產量達到三十二萬七千六百零八刃,相當於永樂元年的七倍。自此,白銀開始登上中國古代貨幣的曆史舞台,直至萬曆朝推行“一條鞭法”後完全取代秦漢以來的銅錢、北宋以來的紙幣,成為最主要的交易貨幣。

也是在朱瞻基的宣德朝,大明帝國停止了大規模發行大明寶鈔。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大明寶鈔從此就沒有用處了。此後明代帝王經常會在心血來潮的時候(比如,明太祖、明成祖的生日)宣布當年必須以大明寶鈔繳納一部分稅收。於是,也就催生了明代一種特殊的貨幣生意:有人專門囤積大明寶鈔,一旦碰到機會就可以大賺一筆了!

最後要說的事兒跟金融關係不大,卻不得不提。

宦官幹政,無論從程度還是結果的惡劣性,大明帝國都是中國曆史上當之無愧的第一。這批宦官,就是明宣宗年間登上曆史舞台的,他們的出現將在後來的曆史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權力欲極其旺盛的朱元璋廢黜了宰相製度,把所有權力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整個大明帝國就剩下皇帝一個有腦子的人。非法繼承者朱棣雖然貴為皇子,朱元璋對他的要求卻是掄刀砍人,文化課程幾乎是一片空白。看過朱棣批文原件就會發現,不但書法慘不忍睹,連語法也頗為生疏。為了解決文牘處理問題,朱棣特意建立了文淵閣,解縉等一批學士負責為帝王起草或潤色詔書。

朱高熾即位後,立即把當年太子東宮的三位舊臣提拔為文淵閣大學士,他們分別是:楊士奇、楊榮、楊溥,即明中期大名鼎鼎的“三楊”。自此,明代重新形成了一個類似於宰相的首輔製,文淵閣大學士有“票擬”之權,即在六部、地方送來的奏折上貼上條子、提出初步處理意見,再轉由皇帝批閱。

被貼了條子的奏折會送到皇帝手中,由皇帝做出最終批複,這道手續叫做“批紅”。由於全國每天往來的文牘實在太多,皇帝經常會對此頗感厭煩,於是,某天皇帝心煩的時候就會隻看幾本奏折意思一下,其他的就交給宮內宦官分批。

理論上,這些宦官隻能照本宣科寫上“依照閣中”字樣;實際上,他們經常會把自己當做皇帝,在批示中夾帶私貨,至於皇帝最後能看到哪本奏折、親自批閱哪本奏折,幾乎完全決定於皇帝身邊的宦官。

也就是說,自宣宗朝起大明帝國政務最終決策權並不在內閣或首輔手中,甚至不在皇帝手中,而是掌握在一群太監手裏。難怪明末黃宗羲這樣評價明代的內閣製度:那不過是一個文案記錄員罷了,而真正有宰相實權的人不過是一批宮奴,他們有了對天下生殺予奪的權力,閣臣中的賢者不過也就是把自己的文章賣給他們、不賢者就成了他們的幫凶!

有了這項權力,明代中後期很多太監才權勢熏天,究其根本正是明宣宗朱瞻基定下的“票擬”和“批紅”。明宣宗死後僅九年,大明帝國第一位神奸巨蠹、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即將成為舞台主角,這個太監的出現,將在瞬間就把整個帝國的財富揮霍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