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鈔終結者:仁宣之治
朱棣一生幹了很多大事:靖難之役、五征漠北、四征安南、七下西洋、營建北京……《劍橋中國明代史》估算,永樂年間朱棣每年花銷都已經超過帝國正常收入三倍以上,隻得以發行大明寶鈔來彌補虧空。永樂二十二年,一生醉心於武功的朱棣死掉了,堂堂大明帝國早就是“國之所儲、十之九空”,“戎馬資儲十喪八九”。民國年間,孟森先生嚐言:大明王朝,國威最盛者非永樂朝莫屬!在這位今人稱道的明史學家眼中,莫非隻有開疆拓土、四夷賓服才是國威,萬方黎庶的生命又放在何方?如此觀點居然能推而廣之,真讓人不寒而栗。
朱棣的繼承者是自己的兒子朱高熾,朝政在他手裏有了些許改變。洪熙元年(1424年),朱高熾在登基詔書中發布了若幹命令,第一道命令就是下令停止下西洋,其餘,停止遠征北元、罷安南之兵、追封建文帝朱允炆為建文君、赦免靖難中罹難大臣的後人……
更令人稱道的是,朱高熾公開承認了朱棣的一項錯誤——遷都北京。自唐宋以來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南移,以北京為首都,宮廷用度以及大量封建官僚消費不得不從南方運至北京,為了節省這筆開支,朱高熾決定還都南京。可惜,朱高熾隻當了九個月皇帝就病死了,這一條命令沒有能夠得到執行,否則,二百年後大明帝國最後的命運也許會改觀。
朱高熾的繼承者是明宣宗朱瞻基,他統治了大明帝國十年,加上前朝的九個月,這十一年是大明帝國少有的繁榮時期,合稱“仁宣之治”。《明史》記載:明代仁宣之治就如同周代的成康之治、漢代的文景之治,可追三代遺風!
——有人說,明宣宗朱瞻基有乃父之風,放著皇帝不幹卻跑到京城東郊(今昌平一帶)田間地頭去看望農人。他拿起農人用的“耒”(犁)耕了幾下地,大概是由於常年缺乏體力勞動的原因,朱瞻基感覺很累並由此感歎:我推犁三次就已經累的不行了,何況每天幹這事兒的農人。人們都說“勞苦莫如農”,今天我真信了。臨走,朱瞻基還沒忘記賞賜這家農人六十錠大明寶鈔。
——有人說,明宣宗崇尚節儉,經常以漢文帝、漢景帝作為榜樣。他這樣教訓臣下:漢文帝的日用衣服、禦帷都無文繡,我也要節儉治國,因此,他自己的皇陵——獻陵僅三個月就告竣工。
——有人說,明宣宗免掉了很多田賦:宣德四年(1429年)京城大旱,宣宗免畿內稅糧十七萬石;宣德七年山西旱災,免稅糧二十四萬石。
——有人說,明宣宗開墾屯田、勸課農桑:宣德元年,規定廢除開荒田道稅;宣德二年,下詔重申軍隊必須嚴格執行屯田法,除邊界軍隊外,其餘都被趕去種田;宣德五年,戶部尚書要親自掛帥推進淮北、河南、山東民屯工作……
借鑒西方經濟學的伎倆,假設以上《明史》記載皆為真!明朝一代,朱元璋的子孫始終把天下最值錢的東西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土地,沒有“耕者有其田”的大明帝國,仁宣之治真的能與成康、文景相比嗎?
我們還是以貨幣為引,透過古樸的錢眼,看穿迷霧般的曆史。
永樂一朝,朱棣發行了太多大明寶鈔,平均下來,每年大明寶鈔都要貶值一倍以上。新皇朱高熾明白,再這樣下去,不但大明寶鈔怕是流通不下去了,大明帝國也將岌岌可危。所以,必須收回一部分紙鈔、提高紙鈔購買力!
——永樂二十二年,朱高熾以太子監國期間就已經動手回收大明寶鈔了,方法則是對罪犯加罰紙鈔,如果不交錢就加倍打板子。
——洪熙元年,朱高熾登基後立即對戶部尚書夏原吉下令:鈔法之所以不能在天下通行,無非是鈔票太多了,隻要“民間鈔少”,也就“將自通矣”!
可惜,朱高熾死掉的時候夏原吉還沒有拿出貨幣改革方案,否則,以他的仁厚或許不至於推行如此苛政。
洪武以來,商人經曆了有史以來最慘淡的日子。朱高熾死後,夏原吉的貨幣改革方案讓商人知道:在大明帝國混商業,隻有更慘、沒有最慘!
宣德四年(1429年),夏原吉告訴大家,從此以後,順天、應天、蘇鬆等“商賈雲集之地”的商人,不但要按原來的數額上繳實物商稅(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曾經把全國商稅都改為實物),還要上繳大明寶鈔,至於數額,看清楚,按官定價格的四十倍征收(市鎮店肆門攤稅課增四十倍)!
就算大明寶鈔不值錢,您也不能這麼坑人吧?
為了爭取絕大多數農人的支持,夏原吉還給天下商戶安了一個擾亂金融秩序的罪名:天下鈔法不行,全都是因為一小撮商戶不遵守秩序,不用大明寶鈔、惡意壓低紙鈔價格、爆炒金銀。